原标题:父母加微信好友:关心 子女抱怨没自由:屏蔽
家事
近日,记者接到家长报料称,现在年轻人喜欢用微信沟通,为了了解孩子动向,家长们注册微信账号,以匿名“好友身份”,潜伏在孩子的朋友圈里。对此,孩子们却不理解,纷纷抱怨“不自由”、无处藏身,于是有的孩子在朋友圈里屏蔽掉父母。
父母“潜伏”微信:
了解孩子的动向
“好不容易解决了孩子用QQ问题,没想到孩子又用微信代替了QQ,这更新换代的速度让大人们招架不住呀。”近日,一位广州市民妈妈向记者抱怨,看到孩子都玩上了微信,担心网络带来负面影响,于是偷偷玩起微信,并成了孩子的“匿名好友”。
家住广州越秀区的刘女士的儿子在外地读高中。儿子每次给她打电话总是短短几分钟,她觉得儿子内向,不善于情感表达,看着别人的孩子和父母什么话都说,刘女士心里很着急。直到今年过年,她从儿子同学那里知道了儿子开了微信,更新状态也很活跃。
于是刘女士在年轻同事的帮助下注册了账号,默默地以匿名的方式关注儿子。“不图什么,就希望能知道一天到晚孩子忙了啥,不要有什么危险。”刘女士表示。
刘女士的同事廖女士去年也开通了微信。原来,廖女士女儿在读大学,最近好像在谈恋爱,为了紧盯女儿的动向,廖女士偷偷关注女儿新消息和朋友评论。“年轻人很冲动,很容易感情用事。”廖女士说。
廖女士说,自己想借此“马甲”,永久做孩子的“匿名好友”,打入孩子的朋友圈,成为孩子每一步成长的默默关注者。但没过几日,廖女士计划就破灭了,自己加女儿微信被发现了,女儿坚持对她取消关注。经不住她的软磨硬泡,女儿才同意加妈妈微信。“现在是同意了,但是微信里却不发任何状态,看来潜伏失败了。”廖女士无奈地说。
昨日,记者在随机采访的10位中老年父母里发现,开通微信的有6人。其中多数都表示,开通微信主要是方便和儿女交流。其中有5人与孩子互相关注。父母们称,微信中,自己孩子是最主要的关注对象。“我们老人间都不玩这种新东西,玩微信主要想是和孩子走近些。”其中也有父母说,自己有被孩子屏蔽过的情况。
专家提醒
家长应尊重孩子
沟通还应面对面
现在网络社会发展,特别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营造了一个独立的虚拟空间。但是在现实中,父母们试图介入这个空间,却遭到了孩子们的屏蔽。对此,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学专家张庆鹏博士认为,青少年需要这样一个独立空间,他们这种“逃离”心理可以理解。“微信是他们获得独立、个性生活的一个通道,家长应该尊重。”
张庆鹏博士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和孩子间总存在一种“纠缠”的心理,两者间关系总是太紧密,没有界限,反而没有孩子的独立空间。网络空间是一个自主通道,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圈。对于孩子和父母的沟通,张庆鹏博士认为,还是应该回归现实,感情交流应该面对面进行。
孩子“反潜伏”:自由受限制 屏蔽父母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永远第一时间回复你的新状态新照片,稍有不慎电话怒吼你为什么照那种鬼样子的照片!对他们你还不能拉黑或设权限,否则就是一条条短信发来,说你不懂他们的苦,不理会他们的感受。他们不是唐僧,他们是父母。我哭了。”小霖是广州某中学高中生,他向记者抱怨“反潜伏”的苦。
对于父母潜伏在微信,不少孩子像小霖一样有“倒”不完的苦水。广州某大学学生小芸则抱怨说,前天下午,爸爸突然打电话问她,为什么朋友圈有张和男生的合影?她经过思考,把爸爸妈妈屏蔽了。
“晚上,妈妈就打来电话问我为什么看不见我的朋友圈。”小芸在微博上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小伙伴们,你们是不是也把爸妈屏蔽了呀?”小芸的同学纷纷表示赞同她的做法。
原本在微信发下心情为了娱乐,却给自己装了一个“跟踪器”。小余表示,自己微信加了爸爸,微博和妈妈互粉。“每天晚上超过12时,爸妈两人看到我还在发朋友圈或微博,他们就跑过来敲门叫我睡。”小余说,自此他不仅取消了关注爸妈,也把小姨等亲戚的关注取消了,“有时候他们会把一些事告诉给爸妈,很烦。”
对于这种“监视式”的关爱,不少孩子表示很尴尬。“接受吧,自己的生活空间就有种被监视的感觉,不接受吧,难得父母一片苦心。”
广州某高校大学生小芸说,每次我更新个性签名,贴个照片,我爸都要东问西问什么意思,所以我一直对我爸设置朋友圈不可见。“微信朋友圈屏蔽掉爸妈,微博取消关注爸妈,空间里限制了我妈的访问权限,QQ在线对他们两人隐身。”小芸说,之所以这样做,只想让他们看到,他们希望看到的一面。“我想有自己的一些独立空间,属于年轻人的自由呼吸空间。”小霖如此表达自己的想法。
记者通过随机调查多位80后、90后。多数受访者称,发现不少人与父母有微信互动,少数不知父母是否潜伏。对此,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可以理解,但不希望父母对自己生活有过多干涉。(文/记者肖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