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求学,你能适应吗?
辽宁文科状元从香港大学退学事件持续发酵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本报记者深度调查
为你真实展现在港留学生的生存现状
不久前,网上热议一则消息: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从香港大学退学,返回高中母校复读。
一时间,内地学生在港适应度的问题,再被提及。
1998年,数十名内地学生获得捐助,入香港高校。自此,内地学生,涌入香港。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香港高校向内地招生。
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学院可通过高考,招内地生。
2008年,政策放宽,内地毕业生毕业后可无条件地留港一年。在此期间,如果找到工作,可以继续留港。
十余年过去,如今,内地在港留学人数已超10万。
有的,毕业了就回,毫不逗留。有的,留港工作,挣扎在7年拿香港永久居留证的时间里。
对于如此庞大的留学生群体,你又了解多少?
这两天,本报记者对话8名在港留学生,并在港漂群发起问卷。深入调查,你才会发现,其实,他们,是一帮熟悉的陌生人。如果你对他们不了解,都不足以非议。
“镀金”,不少人会这么简单地概括这帮南下的学生。可事实上,背后的故事不尽相同,并非所想的那样简单而功利。
乐天派的Cathy,2005年通过面试加高考,进入香港城市大学。“稀里糊涂”,她总这么形容被录取的结果。
两年之后,Tony来到香港理工大学,成为设计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他的南下,并没有Cathy的美好愿景。无路可退,是他当时的处境。
那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Tony,本想回老家杭州找份高校的工作。可是,底下交易岗位的潜规则,太过残暴。他负气而走。
“赵老师”,Siyi喜欢别人这么称呼自己。从小学到大学,学校离家,不超10分钟的范围。2011年,她想出去,寻找属于个人的自由。
没有父母的支持,Jesse一意孤行。去年,她放弃已到手的银行工作,申请赴港,念香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
他们,为什么去香港
人物
调查
八成留学生,感到难以融入香港
香港,距离浙江1300公里。
乘飞机,从杭州起飞,2小时到达。而飞至成都,则需3小时。换乘高铁南下,则8小时到港。今后,如果沪港高铁开通,那么,香港直达杭州,最快只需3小时。
在地理上,香港离浙江,如此之近,甚至近过成都。可在心理上呢,是否也是如此之近?
记者在港漂群里的调查显示,83%的留港内地生感到,“难以融入香港本土圈子,没有归属感。”这些原因,给他们造成时而的压抑和孤单之感。67%的留港生认为,语言不适应。
对于赴港读研的人来说,没有语言的缓冲期。“其实,有时挺没有归属感的。”Wiky说。被粤语裹挟的她,异乡客的感觉特别强烈。
为了融入,Junius也想学粤语。但最初的开口,总显得艰难。“一听就知道不纯正,不是本地人。渐渐地,就不好意思说了。”在港1年,他还是没有跨越这道心理障碍。
尽管,Tony曾负气地说,“为什么非得学粤语?也可以讲英语啊。”但4年后的现在,他不得不承认,要想留在香港,必须会粤语,不管心里是否喜欢。语言,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可以拉近与本地人的心理距离。
在香港8年,Cathy讲普通话时,句尾都带有粤语的语气词“喽”。尽管,香港永久居留证在手,她仍不认为自己是香港人。香港之于她,只是一个打拼事业的地方。只有回杭州,才是回家。
2005年的香港,本科仍是3年制。不过,内地生的本科有4年,头一年是预科。Cathy挺感谢这一年,因为,可以安心攻关语言难题,熟悉香港。
尽管,听说粤语不成问题,但对于笑话,Cathy仍会无感。周围的港人已笑得四仰八叉,她还一脸迷茫。
后来,她才发现,每个笑话的背后都藏有香港的历史与往事。从这点来说,她仍在香港文化圈外窥望。其实,不少人与Cathy有同感。笑话,始终是一道“鸿沟”,难以逾越。
一半留学生不适应快节奏生活
问卷显示:50%的留港生认为,对快节奏的学习、工作,感到不适应。
“忙得都没有时间找男朋友!”赵老师高声抱怨道。去年,她从香港城市大学毕业。学英文的她,进了香港的幼稚园。10个月后,她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份工作,“从小朋友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今年,她开始在香港教育学院念Part-time(在职)两年制的学前教育专业。18点半上课,17点收工。从位于香港荃湾的工作地,乘地铁到位于大浦的学校,得花上1个多小时。晚饭,有时只能放弃。
别以为17点收工,是常态。“香港就是加班文化。”赵老师说。在她看来,并非任务多得做不完,而是,“不加班,别人会觉得你不敬业。”
不喜欢私人时间被占用的她,总会想着法子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完成。“当然,代价就是,你累得要死。”
累了,总想休息。可有人说,在香港,时刻都得警惕。因为,到处充满竞争,危机感异常强烈,不能松懈。就连每个十字路口,过街绿灯发出的,都是“滴滴滴”的急促声,逼迫你向前向前。
懈怠时,赵老师总会这样“刺激”自己:“想不想将来?想不想将来一辈子看老板脸色加班?!和你不想的事情比起来,看书做功课算什么?!和你想的事情比起来,偷懒逃避不上进有什么意义?!”
生活成本太高,父母不停催促回家
问卷显示:33%的留港生认为,生活压力过大,不适应。
4300元港币一月、一个15平方米的套房,这是Cathy在香港红磡的租房费。对于如此促狭的空间,Cathy并不在意。对她而言,“这只是个睡觉的地方”,没有再多的意义。
但4300元,却实实在在地“吃”走了她近一半的工资。在香港,媒体圈的工资远比你想象的要低。
心疼的父母,不断催她回家。甚至,为她安排好杭州的工作。可是,她不干,只为了追梦。
在念书的Junius,同样感受到巨大的生活压力。只要有空,他就去兼职。他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发过问卷。一天,就能拿到700元港币。“如果能拿到一张参展商的名片,还能多拿10港币。”说这话时,Junius瞪大了眼睛。
是的,他变现实了。香港,到处都是现实。
晚上11点过后,走出地铁站,地上摆摊卖水果的老太太,满头白发。“她拿水果的手都是颤巍巍,很缓慢。如果家境好,会深夜出来吗?”他反问道。
地铁在香港新界穿过,窗外,散落的简陋房屋,破败不堪。深水埗、天水围,逼仄的格子铺公屋内,多是挣扎在贫困线的香港人。
但我们,只记住了香港的另一面——五光十色的耀眼。“海洋公园的后头,一片富人游艇。”他急促地说,浅水湾、港岛中环半山,豪宅林立,“路上的跑车,常会亮瞎你的眼”。
Jesse的班上有30个内地生,今年毕业时,只有6人留港。她,则是回内地的二十四分之一,“父母不让我留港,我是独生女。”现在,她已在杭州一家医药公司上班。
跟她一样,Junius也选择回来工作。离家近,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不过,更关键的是,留港并不易。
读系统工程的他,希望进入金融行业。原以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都市,应该机会很多,但事实上并不好进,发来面试的企业,都希望他转岗卖保险或基金。
于是,他选择回来。现在,他已在杭州的一家银行上班半个月。他听说,隔壁班上留在香港的同学,已有6人想回来。
“现在的孩子,留在香港的越来越少。”Tony感慨。当年,他的班上,有一半留港。但现在,据他的经验,留港的学生,一个班上也就20%。
可是,留港7年拿香港永久居留证之路,异常艰辛。没有归属感地漂在香港,还不被当地的文化圈所了解。其间,Tony想过放弃。
留下,又究竟需要怎样的能力?
Cathy认为,“会与人打交道。”与香港人相处,有特别的技巧。“心里得明白,什么能说,什么不能。比如,政治话题绝对是禁忌。”
还有,就是工作学习效率。“在这里,很短时间内完成一件事,很正常。”她说。
Tony觉得,“一定得有忍耐能力。”在香港6年,他看到不少负面的东西,不少甚至颠覆从小的价值观。
还有,接受适应能力必须强。学习方式,就与内地的大学很不一样。“没有标准答案,你得有自己的思想。”他说。写作业必须查资料,阅读大量文章。学会合作,会有大量的小组作业。
这意味着,大量的时间都得花在学习上。这一年,Jesse每天得学6小时。“终于毕业了!”回杭工作时,她改了签名。
要适应的,还有工作方式。“在香港,媒体和金融行业,加班至深夜,十分正常。”Tony说。他自己则在设计行业工作,项目赶工时,得加班至夜9点。
其实,与他们交流,还会发现,这是一帮有着强大小宇宙的乐天派。但更关键的,执着的梦想和很强的事业心,是扛过一切伤痛最坚挺的原动力。(高逸平/文黄昕/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