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广为传播,引发越来越多外国政要和民众关注——
南京大屠杀历史已成“世界记忆”
一年前的今天,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隆重举行,举世瞩目。
两个多月前的10月10日,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再次引起全球关注。
“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不应该被遗忘。没有纪念就不会有和解,没有和解就不会有长久的和平。”这是今年6月25日,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的留言。
一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公众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仅今年前三季度的参观者人数就超过了去年全年,其中包括很多来自海外的参观者。留言簿上,像这样用德、英、韩等各种文字写下的感言有不少。
南京大屠杀这段“中国记忆”、“民族记忆”已经成为“世界记忆”。
固化记忆:向世界展现南京大屠杀铁的事实
12月7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及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倪阳共同领衔设计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容工程竣工开放。不同于二期工程战争、悲伤、哀悼的主题,扩容工程以抗战胜利为主线。整个空间布局,既凸显出大屠杀浩劫的惨痛,也铭刻着一个民族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荣光。
纪念馆、纪念地、遗址是记忆的地标,人们在这里缅怀过往,不忘前事,被历史直观地打动,被记忆深切地感染。
近几年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历经修缮与扩容,从文物史料到展陈设计,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与扩容工程一同亮相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中国战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审判日本战犯史实展”,以1100余幅图片、6000余件文物再现历史真实,一幅幅文献影像、一段段老兵记忆、一件件手印浮雕,都成为历史无声而有力的证言。
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也已在12月1日开馆并试运行。这里是中国大陆首座经“慰安妇”亲自指认的、以“慰安妇”为主题的纪念馆。陈列馆以泪为魂,讲述了“慰安妇”的血泪记忆,系列展示了日军在二战中实施的“慰安妇”制度及其对中国、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国家受害女性的性奴役。
一座座固化的“记忆地标”,向世界展现了南京大屠杀铁的事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了解,并让记忆传承久远。今年前三季度,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接待国内外参观者就达到815.47万人,超过去年全年的803.4万人,其中包括很多来自海外的参观者。
引发共鸣:对和平与正义的向往超越种族肤色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奋起抵御外侮的伟大抗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70多年前,东方主战场硝烟弥漫之时,欧洲也正沦于法西斯铁蹄蹂躏之下。对屈辱与胜利的记忆、战争与和平的反思,属于各民族,也属于全人类。
今年夏天,拥有英国内政部国务大臣、议会上院议员、枢密院顾问官等众多头衔的英国麦克·贝茨勋爵在中国开始了一段主题为“为和平行走”的徒步之旅。在穿越北京、河北、山东等地,步行超过1200公里后,今年9月19日,他终于来到此行的重要一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说,这是一座见证人类浩劫的城市,他想来此悼念在战争中无辜牺牲的人们。
“正视历史,面向未来。人间的残忍和残酷的终点究竟在哪里?”今年10月27日,同为日本侵略受害国的韩国驻华大使金章洙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写下这样的留言。参观过程中,身为将军的大使先生在纪念馆陈列的“百人斩”照片前停留很久。
无论时空如何变换,无论什么种族语言,总有一种力量最能使人感同身受、心生共鸣,那就是正义。
70多年前,南京大屠杀期间,众多在宁外籍人士不顾危险,挺身而出,于日军疯狂屠刀下救护中国难民。正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讲述了约翰·马吉、罗伯特·威尔逊、辛德贝格、明妮·魏特琳等众多国际人士挺身救人、感人至深的故事。而面对镜头,讲述这些故事的他们的亲属、后人,有的年逾九旬,有的分散在多个国家,但他们都欣然配合采访和拍摄,有的不远万里来到南京。他们把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记忆视为责任,因为这记忆同样属于他们自己。
这记忆包含着对战争的反思,也承载着对和平的向往。
正如韩国驻华大使金章洙所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韩中两国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受害国。两国人民应该携起手来,反对战争,共同维护世界的正义与和平,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接续传播:把历史带回去,让更多人了解真相
为了创作巨幅油画《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南京艺术学院张玉彪教授呕心沥血,“瘦了十斤”;而在法国,也有一位画家,创作了自己30年绘画生涯中最大的一幅作品。在这幅宽7.46米、高2.35米,名为《暴行》的巨幅油布上,身穿黄色军装的日本侵略者挥舞着军刀,向无辜的中国人砍去,鲜血从平民的头颅下,从遇难者的口中,从伤者的身上流下,触目惊心……
这位名叫帕赫的法国画家,两年前还和很多欧洲人一样,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一无所知。直到有一次,他从朋友口中听说,70多年前,在南京这座城市,日本人曾在6周里杀害了30万中国平民。帕赫深感震惊之余,一个想法在他心中萌生:要用画作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暴行。为了更好地展现南京大屠杀,帕赫还专门查阅了史料,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思想的养料。“尽管那段历史发生在70多年前,尽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大多已经故去,但那段历史是永远不能被忘却的。”帕赫说。
到访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国外参观者,更多的是普通公众、年轻学生。池晟认是南师大的一名韩国留学生,2012年他来南京时,也不知道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上空都会响起防空警报声,池晟认问身边的同学后,知道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他还特意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历史上最残忍的事件之一,日本兵的烧杀抢掳可以说是禽兽的行为。”参观后,他难抑激动之情。
来自美国的南京大学交换生彭智伟也参观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阅读了不少书籍,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一年以后,我回美国,也会把这一段历史带回去,让更多人了解真相。”
本报记者戴六华刘晓
原标题:南京大屠杀历史已成“世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