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被“黑”,如何拆招?
面对“歧视”事件,国内网友普遍表现得非常愤慨,甚至又有了“帝吧出征”之举,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姿态,文明社会始终提倡有理有据的交涉,面对被“黑”,我们一方面要改变自身,扭转形象;另一方面也要合理维权,树立有礼有理有力的国际形象。
“歧视”是人类社会固有的一个顽疾,向歧视行为作斗争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因此,中国人在无端遭到歧视时一定要敢于斗争。
至于如何操作,中国各门户网站援引网友评论表示:“维权是正当并且合理的,然而在操作的过程中要避免因为不恰当的、图一时爽快的、或者过激的行为而造成大范围的反华情绪和意识形态分歧,因此在维权的过程中应该有理有据、同时保持克制与理智、就事论事,而不要上升到历史因素和广泛层面,尽管这些的确存在,但问题过大过于分散不仅无助于该事件的解决甚至可能引发国际社会广泛的对立情绪。”
21世纪理事会的创办者尼古拉斯·贝格鲁恩则强调加强对话与沟通十分必要。他认为,中国想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形象,需要更多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贝格鲁恩表示,让世界读懂中国,不仅需要中国发展经济,让世界通过政治经济手段认识中国,更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悠久文化历史,增进人文交流,进而了解中国的真实想法。这样世界才能真正的理解中国,尊重中国。
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中国以及中国人在国外的形象其根本还在国内,要赋予民众更多的政治与经济参与权,要从上到下养成尊重法律、秩序与规则的习惯,要限制权力成为攫取其他资源的不二手段,更要切实尊重公民在宪法中所享有权利的那些条文。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自然应该获得尊重,但毕竟都已进入了文明时代。当某些中国人还在热衷于吃活猴脑,还在大量消费象牙、鱼翅与各种野味,每到一地就四处滥捕滥猎并破坏生态,喜欢钻法律的空子,不排队或乱丢垃圾,不仅自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连带国家和民族形象都会受到影响。
要改善国际形象,归根到底还是要在国内日常养成文明的习惯,相信中国人终有一天会从里到外都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