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西安市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日益加强,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西安旅游、求学、创业或者定居,与西安结下了不解之缘。2018年12月17日,由西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国际在线陕西频道策划执行的“丝路青年点赞西安”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通过微视频、文章等形式记录四位“丝路青年”在西安的经历,展示他们眼中的西安新面貌。
国际在线陕西报道(赵浚喆):“你去中国,能吃得惯吗?能入乡随俗吗……”遥想来中国前高中老师的一番苦口婆心,如今俨然“中国通”的白振国感慨道:“不知不觉间,我来西安已经七年多了,这个城市的开放与包容令我着迷。西安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近日,国际在线陕西频道走进西北大学,聆听土耳其留学生白振国与西安的故事。
2010年15岁的白振国初次来到中国旅行,当时的他正读高中,游历了西安在内的多个中国城市。回到土耳其的白振国内心并不平静,这份震撼来自于十三朝古都西安。“看到宏伟的城墙屹立在西安城中心,高楼与古建交融,在这里可以吃汉堡,也可以吃面,可以玩摇滚,也可以去听戏……深厚的的历史文化与国际化的生活气息有机叠加,渗透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白振国笑着说道。
2012年,当身边同学选择去欧美等地留学时,站在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的白振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学西安。在白振国眼里,了解中国,西安作为切入点是再好不过了。
白振国生活照(摄影 王春源)
白振国说:“从我入学开始,我的同学们和老师就很友好,非常照顾我,这对一个初入陌生国家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幸运的。有一天,我无意间在大唐西市博物馆看到一尊人物雕像,简介记载雕像代表的波斯人曾在西安做过官。我在想,古时候就有外国人来中国,并且生活得很好,甚至有过做官经历。如此看来,西安的友好、包容与开放由来已久。 如古时一样,现在的西安也张开怀抱迎接着外籍留学生。”据白振国介绍,他的哈萨克斯坦同学曾在陕西省政府实习,他本人则是西北大学校长首任外籍助理。
卷发乌油,睫毛浓密,络腮精致,眼神透着股坚毅的白振国有着土耳其人特有的热情与执着。初到中国,他便跟自己“杠”上了,他回忆道:“如果大一通过不了汉语水平考试五级,我大二还得和‘外国人’同班学习。我来中国就是想和中国人待在一起,了解中国文化,更想通过努力争取到想学的专业。”为此,白振国减少其他活动,每天泡在图书馆。白振国回忆道:“陕师大的图书馆和食堂有一段距离,为了节省时间,我吃了一年的‘鸡米花晚饭’。”
“苦心人,天不负。”最终,白振国顺利通过汉语水平考试五级,于2013年进入西北大学广告专业读本科。目前,白振国是西北大学2017级广播电视专业MFA研究生,他未来还打算继续跟西安“杠”——留在西安读博,还可能选择留在西安工作。
白振国旅行中的自拍(图片由白振国提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白振国深知这一点,大二暑假他毅然背起背包,穿越7个省,坐200多个小时的火车,行进约3万公里,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他的中国西部文化之旅,并在旅行结束后用汉语写了一本书来记录这场51天的中国旅行。
此次旅行也引发了白振国对未来的思考,他说:“对中国、对西安了解越多,越希望把东方文化分享给更多的土耳其人。我特别希望能有一架连接中国和土耳其的桥出现,让中国了解土耳其,让土耳其了解中国。”
白振国认为文化交流项目就是建造这座“大桥”的核心技术。西安作为根基深厚的文化古城,血脉里就流淌着包容与开放,理应成为支撑这座“大桥”的“桥墩”。对此,白振国已初具构想,他说道:“我希望能在文化环境如此优渥的西安策划一个中国土耳其电影节,为西安与伊兹密尔、为中国和土耳其的互相交流了解出点力。”
从选择西安留学伊始,到爱上这座城,七年如梭光阴不仅让白振国完全融入了西安生活,就连家人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白振国给同来西北大学留学的妹妹取了个极具本地特色的中文名“白鹿原”——意在美好与纯洁。受白振国影响,远在土耳其爱琴海畔伊兹密尔的“白爸爸”会穿着考究地带上妆扮精致的“白妈妈”专程去吃中国菜,还不忘拿着筷子拍美照发朋友圈。
如今,白振国正忙着用汉语写他的第二本书来介绍他在西安的七年光阴。同时,他还计划拍一个纪录片——《回爱琴海的路上》,以西安和伊兹密尔为起讫点,一路发现不同的文化,让中国人了解他的老家伊兹密尔,也让土耳其人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民族英雄(白振国本人尤其喜欢林则徐)……
“我希望西安和伊兹密尔能缔结为友好城市,城市之间、居民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密切合作。如此这般,让伊兹密尔的人们一览古朴美丽的大雁塔,让西安市民一睹伊兹密尔的‘蓝色童话’,让西安和伊兹密尔的‘钟楼’拥抱,也让西安城墙牵手伊兹密尔的‘城堡’,如果可以,让披萨和肉夹馍、烤肉饭和biangbiang面、土耳其的冰淇淋和西安的甑糕携起手来,缔造一段关于美食的佳话……”说这些的心中祈愿的时候,白振国眼睛里有光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