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编者按】每当仰望星空,你是否会猜测哪一颗星星是“东方红一号”卫星?50年前,一曲嘹亮的《东方红》响彻寰宇,正式揭开了中国航天的序幕。50年来,岁月如流,中国航天人步履不歇,从火箭到卫星、从载人航天到深空探测,长征、神舟、嫦娥、天宫、北斗……每一个名字都是中国航天铿锵有力的注脚。
恰逢“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团委推出《东方红一号背后的青春》音频播讲系列作品,组织新时代航天青年科技工作者讲述老一代航天人的奋斗故事,用青年声音致敬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半百情缘,探寻尘封记忆;时光有声,讲述奋斗青春。中国青年网将对系列作品进行持续展播,敬请期待。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播讲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 杨易
文章作者: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 童慎琯
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5月17日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而这一设想的提出,到我们具体实现,历经了12年之久。
那是1964年12月,在全国三届人大会议期间,当年积极倡导中国要搞人造卫星应用的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上书周恩来总理,建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与此同时,兼任力学研究所所长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上书中央,建议加速发展人造卫星。
1965年8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议,原则批准了《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确定将人造卫星研制列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并确定整个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委负责组织协调,卫星本体和地面检测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七机部,卫星发射场由国防科委试验基地负责建设。因是1月份正式提出建议,国家将人造地球卫星工程的代号定名为“651”任务,并成立了651室承担卫星研制中的结构和温度控制任务,分别由著名科学家胡海昌和闵桂荣负责。
我叫童慎琯,1964年大学毕业,一年后于1965年9月调回当时的力学研究所,被直接分配到651室,那时我才25岁,非常幸运的加入到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
胡海昌主任带领我们多次讨论我国第一颗卫星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经过反复论证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我国第一颗卫星的外形要兼顾后续的卫星发展。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团委 供图
那个时候,设计团队其实知道我国有太阳能电池,但是由于没有上过天,没有在轨经验,谁也不知道上天后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安全稳妥起见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电源定为用蓄电池的方案。
但是,卫星的外壳设计必须考虑到后续星有安装太阳能电池的平面。它的外形应该是一个近似于圆形的、由多面体组成的结构,多面体的小平面可以安装太阳能电池。
“东方红一号”卫星外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团委 供图
经过反复的讨论,大家一致通过,东方红一号卫星外形由三部分组成:上壳、腰带和下壳。腰带为一米直径的圆柱壳;上壳和下壳采用72面体,三者合在一起为近似一米的圆球,有利于自旋稳定控制。这72个小平面将来也可以成为后续卫星安装太阳电池用的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