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郑州5月27日电 题:多国留学生的“中国情结”
中新社记者 李贵刚
“我一直被中国汉语、中国饮食、中国文化的魅力吸引着……”27日,在为期两天的2012郑州“联大杯”外国人汉语大赛上,印度尼西亚选手赖以星在郑州向中新社记者讲述了她的“中国情结”。
基于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渐渐超越了实际商贸、交流需要。中国教育部数据显示,2011年,共有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292611名外国留学人员在华学习,其中,来自亚洲的留学生人数占首位,赖以星便是其中的一位。
黄皮肤、黑头发让这位东南亚的姑娘看上去与中国姑娘“难分伯仲”,3年中国留学生涯使得她中国话说的头头是道,一曲字正腔圆的《但愿人长久》更是演唱的“出神入化”。
“在印尼有很多中国大公司,公司里的人基本上都说汉语,我来中国学习汉语就是为了回去以后找工作方便。”谈及学习汉语的初衷,赖以星直言不讳。在发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之后,赖以星说她最崇拜的是孔子,生活中她会经常拿一些在中国收获到的东西与印尼作比较,比如历史、名胜、饮食等。
当赖以星得知“赖姓”起源于中国后,她便四处求证。最终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她找到了“赖姓”起源于中原的线索。“没有想到我的祖先真的在中国,看来大家说我长得像中国人一点也不假。”赖以星笑道。
与她不同的是,今年31岁的英国Jon.Brown,为了显示对汉语的钟爱,他专门给自己起了一个地道的中文名字“白翔”。相比之下,他更喜欢别人称呼他的中国名字。
这位钟情于“山西刀削面”的英国剑桥大学博士介绍说,早在9年前,他在参观了嵩山少林寺后被中国文化所吸引,便决定留下来,并在一家大学任职外教,随后将妻子和2个孩子也接到了中国定居。
“在学校当外教老师时,感觉到与中国学生交流很吃力,于是我便萌生了学习汉语的念头。”Jon.Brown说,之后他便放弃外教,进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习汉语,一学就是6年。
如今,这位痴迷于中国文化的英国小伙,不仅能用中国话吹拉弹唱,还会用一些顺口溜调侃,“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是郑州。”
在Jon.Brown的耳濡目染之下,他妻子也由原来的抵触汉语到现在“略懂一二”。于是他大胆决定,“让我的孩子也学习汉语,让他们掌握两种‘母语’。”
抱拳、鞠躬、伸手……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熏染,使得来自俄罗斯的安娜“中国范儿”十足 ,一身大红的中国旗袍将其打扮的更具“东方女性”的魅力。
安娜很随和、很健谈,她告诉记者,“当初选择来中国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我非常喜欢中国的文化、名胜,我去过长城、龙门石窟。”
在安娜眼中,中国处处都散发着诱人的气息。她决定用刚刚获得的这笔大赛奖金,继续留在中国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