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锅水致癌”“牙膏底部有黑条不能用”“转基因有毒”……过去的半年里,不少市民的朋友圈被这些内容充斥着,如果全部相信,似乎生活里处处充满了危机。近日,微信官方辟谣账号“谣言过滤器”发布了一份2015年上半年朋友圈八大谣言,以上几条被广泛转发的“健康帖”全部上榜。这些谣言,虽多次进行过辟谣,不过,一些中老年人却成为它们的拥趸,频繁转发。
微信上频繁出现谣传
记者浏览发现,在热闹的微信朋友圈里,除了代购、自拍、晒娃,还有漫天飞舞的谣言,而大部分谣言都来自各种公众微信号。为了博得关注,发布的谣言也很“赶时髦”,最近哪些主题红火,谣言便会顺势而生“凑热闹”。
不少人经常在朋友圈里转发谣言,其实是为了善意地“提醒”家人、朋友。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微信、宏博知微合作,今年4月发表了最新一期分析报告:2014年11月3日至2015年2月28日共17周时间内,对上千篇被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文章作分析,发现这类消息中65%的主题都围绕着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这三大死亡焦虑主题。其中,打上“食品安全”标签的有284篇,“人身安全”标签有278篇,“疾病”标签有259篇,“健康养生”标签有179篇,是举报内容的重灾区。一些老年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不能判断此类微信消息的真假,但是只要是涉及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的文章,都会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里,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
长辈成为无意识的谣言传播者
犹豫了很多天,大学老师刘女士最终还是拿起手机,在微信上屏蔽了婆婆的朋友圈状态。她的婆婆今年60多岁,特别喜欢在微信上转发关于养生、健康、食品的文章或链接。“但她转的很多都是假的,叫她别信吧,她还不听。”刘女士说,半个月前,婆婆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一张图片称,“这些食物‘鸳鸯配’,营养可以翻倍。”由于之前就在福州晚报看到过辟谣文章,记者采访过的营养专家说,“营养翻倍”的说法言过其实,她劝婆婆要分清消息的真假再转发。但是婆婆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管是真是假,先转发提醒大家。”
“微信上的东西看着都挺有道理,反正多信点没坏处,我就转了,给孩子们看看,希望她平时能够多多关心身体。”在采访中,几乎所有平时经常转发这些“谣言”的中老年人都表示,转发的目的主要是给儿女看,老人们成了谣言的“无意识传播者”。记者昨日对刘女士的朋友圈进行了统计,在100多位好友中,每个月转发五条以上谣言的有29位,而且清一色都是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比如在过去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刘女士的婆婆竟然转发了21条谣言,其中包括人身安全的8条、健康养生的5条、食品安全类的5条。“长辈们绝对不是故意的,他们接触网络比较晚,对网上的一些内容也缺乏辨别能力和专业的判断。”
尽管对帖子的真实性半信半疑,但市民们随手转发文章后基本不会主动验证,更不会对谣言进行举报。针对刚出炉的八大谣言,受访者多数表示并不知情。市民陈小姐称:“我父母长辈的朋友圈基本上全是这些信息,我如果有看到辟谣信息,也会提醒家人鉴别真假,但很少去主动关注辟谣信息。”
健康谣言大多出自营销账号
据业内人士分析,朋友圈的健康谣言大多出自营销账号之手,其背后多为商业利益驱使。某些营销号片面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有意无意地制造噱头、编造信息。用户“随手转发”实则是被营销账号所利用,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如省内多个微信公众号在推送消息的同时,会附上一到两条养生信息,此类养生消息的访问量有时还要多于头条信息。比如说,微信公众号“XX头条”发现,其头条信息仅有3000多访问量,而“太吓人了!这个吃一次等于5颗避孕药,10颗摇头丸”这条信息访问量多达20000多,可实际上,这就是一条谣言。
如何在朋友圈中鉴别谣言,避免成为营销号的帮凶呢?中山大学的分析报告提出两个办法:一是查看信息是否为老帖,健康谣言往往具有重复传播的特点,一些陈年旧帖往往在改头换面后被再次传播;另一个方法是查看信息来源和出处,那些证据来源不明、穿插广告、专业性不强、数据不客观的信息,基本可判定为谣言。此外,用户可以对微信公众号的定位和所发内容进行对比,比如房地产商转发医学问题,显然就不如权威认证的医疗账号来得可靠。
据了解,微信的谣言样本库积累的种子量已经达到30万个,可以覆盖到60%的谣言,用户可通过举报等方式参与辟谣,也可关注“谣言过滤器”的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被证伪的健康信息。
网络谣言有4种“固定格式”
记者连日来浏览多条食品安全谣言,发现其中能够找出一定的规律。记者总结了谣言的四种主要格式,市民们一旦看到这种形式的标题,可得小心别被“忽悠”了。
第一种:标题中强调“紧急扩散、紧急通知”;第二种:“太可怕了,太恐怖了”,渲染食品安全问题的可怕,赢取转发;第三种:“求扩散”,“转发可……”,用“诚恳”的语气获取人们的认同;第四种:“傍大款”,为了提高可信度,经常会伴有“央视报道”的截图等。
此外,中老年人使用朋友圈向往的是一种存在感和认同感,他们希望被关注,重视健康,又渴望保护子女,这也是他们喜欢刷这类消息的原因。心理专家建议,小辈平时应多和长辈交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并教他们一些基本的辨别谣言的技能,如留意发布微信的账号是否有认证,是否为权威媒体或医院公众号等。同时,也可常常将辟谣信息转发给父母长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