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2007年我国“人肉搜索第一案”判决结果,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认为,当事人利益受到损害,并不是由个人信息公布直接导致的,应该追究后续信息滥用行为,精准打击实施网络暴力的人,追究相关人的法律责任。
网络暴力花样翻新
商业力量背后作祟
据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介绍,依托新的媒介平台和传播方式,新型网络暴力花样翻新,已从过去狭义的语言暴力发展为文、图、视频等全方位攻击,危害日益严重。
“过去的网络暴力大多事发偶然,多数集中于社会领域。但近年来,网络暴力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商业竞争领域,呈现出了有组织、有策划、有产业链条的倾向。”郑宁说。
据郑宁介绍,网络暴力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利益化,网络暴力成为不公平竞争新手段;职业化、组织化,分工明确,效率高;连坐化,污名从个人上升至群体。
同时,郑宁提出了这样一种现象——机器人水军已经有了,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新技术可能会主动生成数据、语言等,出现网络暴力问题。
“机器人水军的存在,严重侵蚀了社交媒体的正常舆论生态。在当下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体上,各类组织、企业、明星等都有可能成为消费机器人水军的甲方,对社交媒体进行隐形操纵。”郑宁说。
郑宁提到,这样的社交媒体操纵,往往是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遵循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互动方式,在短时间内进行点赞、转发、评论等相关内容的大量投放,打造出各种“虚假热度”和“虚假共识”,对普通网民进行误导。由于规模大,渠道多,速度快,普通网民无法对虚假的数据进行辨识,也常常不能区分机器人水军产生的评论,容易受到类别相同而数量巨大的评论内容的影响,产生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流瀑效应”。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认为,炒作有时容易带来巨大的流量与关注,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商业变现手段。因此,一些网络暴力的背后依然有商业力量的推动以及实现商业诉求的目的。如果没有商业力量,也就不会形成大而稳定的网络暴力规模。
来源: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