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微博、微信作为一种现代的交流工具,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选择。父母开通微信,一方面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与社会与子女进行交流沟通,也避免自己被信息社会所淘汰。而沟通交流的对象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孩子在内,他们关心关注关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度,作为父母来说,对于孩子的成长,应该适时放手,除了必要的指导提醒以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应该还给孩子,给他们自由成长的天地和空间,如果事事过度关注,会让他们没有自由感,没有空间感,对大人产生防范心理,变成防火防盗防父母,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代沟,自然也就难以沟通理解了。
作为孩子来说,也不妨作一个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如果父母过度关注了,可以通过交流的方式作一些提醒,使父母适当作一些改进,而不是没有缘由地将父母拉黑,将其拒之于朋友圈外。只要双方各自作一些让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粉互加,将更加有利于彼此的沟通交流,对父母是一种亲情安慰,对孩子也是一种孝心体现。
(曹建明)
父母不该被屏蔽在“朋友圈”外
作为一名90后,我的选择是不会屏蔽父母。对我而言,“朋友圈”只是一个平台,可以记录当下的心情,分享有趣的照片,或是在朋友中寻求帮助,父母本身就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让这样的重要的人参与你的“朋友圈”又有何不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自己的朋友圈子不断扩大,甚至很多人因为学习和工作不与父母生活在同一地方,慢慢地,从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天,变成了我们是他们的全世界,他们急切地想要参与我们的生活,想要知道我们最近的兴趣爱好,近期的活动,状态如何。这样的心情无可厚非,简简单单地,我们就可以满足,为什么要用朋友圈被屏蔽的空白来让他们失落?
不可否认,爸妈在“朋友圈”的驻扎确实会影响我在发布朋友圈时内容的选择,但是并没有严重到干预生活,少一条信息的发布对我而言并不是什么损失。甚至有时爸妈不懂一些网络热词,或是对我发布的状态有所误解打来询问的电话,都会让我觉得自己的爸妈简直就是“萌萌哒”。甚至偶尔会有朋友晒出自己与爸妈的搞笑对话,也让我感觉可爱又温馨,这样的段子常常获得大家的大量点赞。
再者,对于这样一个本身就带有“自晒隐私”性质的平台,我实在不懂为什么有的人认为“朋友圈”在面对父母的时候就由“分享”变成了“偷窥”。之所以我们会将一些内容判断为“不能被爸妈看见的”,大概是因为我们本身的正误观已经将之视为“不对的、不道德的”,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要让爸妈来为你的这份判断买单?甚至我们可以说,有些状态的发布确实缺乏思考,当下也许觉得义愤填膺意难平或是虚荣心作祟非晒不可,但是经过理性的衡量就会发现这其实也没什么意义,可见,父母在朋友圈里的驻扎有时还会起到缓冲剂的作用。
有一句话爸妈经常挂在嘴边,“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很“俗”的一句话,让人觉得夸张,但也不无道理。是啊,父母走过了漫长的半生,经历了种种风雨,他们总是想将自己最好的总结教给孩子,却往往没有时间或是无法表达到位。“朋友圈”就充当了这样一个媒介,爸妈们总是将他们认为非常有道理的文章或是他人的总结分享给自己的孩子看。比如我的爸爸,最开始我看见他发布的一些东西总是默默地想要吐槽,但是偶然几次点击进去看了,就会发现确实蕴含大智慧。也许爸妈发布的只是“身体健康要喝茶”、“活到老学到老”之类看来干巴巴的话题,我不想说其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只想问,看见不相干的路人甲乙丙的疯狂代购信息时你不想屏蔽,为什么爸妈的几条链接就让你“是可忍,孰不可忍”?
说到头来,躲在“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这一话题背后的其实是一个沟通问题,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顺利,爸妈在微信中的角色就是一个可靠、可信、可爱的朋友;但假若沟通不畅,也许就是上述投票中的“朋友圈自由妨害者”。所以,当我们在讨论“为什么要屏蔽”和“为什么被屏蔽”时,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反思是生活中哪一部分的沟通出现问题,作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父母实在不该被屏蔽在“朋友圈”外!
(樊益妃)
相互沟通才是“破冰之道”
父母想通过微信关心孩子,应像自己的其他朋友一样,对孩子充分尊重和信任,做孩子的聆听者和参谋,传递正能量;而不是评判、管教。年轻人把父母加进朋友圈,让父母了解自己时有不顺,时时忙碌奔波,但仍然积极乐观、饶有情趣地生活,对父母是一种极大的慰藉。相信至爱至亲的父母,会为孩子一次次扛过的生活考验、成长经历点赞,从而让彼此心更贴近、情更交融。父母,孩子都需要有各自空间,在沟通交流越来越便捷的现在,双方也都应该做出角色转换,信任而不监视,父母应给孩子更多的生活空间;分享而不反感,孩子应理解父母的关爱。父辈和子辈面对问题,尽量少些说教对立,多些理解包容,以朋友的视角相处,收获更为融洽的互动关系。把微信作为一个传递亲子关系正能量的平台会更好。这样,微信才能够作为一个延伸的对话载体,帮助家庭成员形成更为浓郁的亲情氛围。通过微信,将“干预”、“监视”、“反感”转化为“欣赏”、“分享”、“共担”,共同成长,感受亲情的温暖与快乐。
孩子排斥父母关注自己的微博,跟以前大家用带锁的日记本防止父母偷看是一样的。其实父母们不是为了追赶潮流,而是在这个全民网络时代,觉得与子女距离似乎越来越远、沟通越来越少。主动学习新事物,希望以社交工具作为新桥梁,向子女们传达无声的爱。这种爱,不应该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