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留学生唱京剧,不仅做京剧的观光客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日前,在《唱脸谱》的歌声中,首届全国高校留学生京剧大赛汇报演出圆满结束。这次比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吸引了来自10多个国家、数十所高校的在华留学生参加。在现场,这些不同肤色的年轻人跟着锣鼓点唱念做打,有板有眼地表演《苏三起解》《霸王别姬》等10多个经典京剧选段。一位在场的中国学生情不自禁感叹:“如果不是蓝眼睛,白皮肤,我真的不敢相信这些演员居然都是外国人!”
翘起大拇指的还有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史芬娜。她说,意大利歌剧的受众也越来越少,这次京剧比赛的举办,为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探索出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
这次大赛的发起人、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孙萍教授很是惊喜。她对笔者透露,参与表演的外国留学生大多没有京剧基础,排练时间也仅仅只有两周而已。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留学生迅速地掌握京剧的基本表演技巧?她认为,京剧艺术本身巨大的美学吸引力,是演出成功的最大秘诀,也是京剧推广和传承的根本前提。
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教授常年致力于京剧的普及和传播。《举办高校外国留学生京剧大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是政协委员孙萍今年全国两会上的提案,她希望通过此类大赛的举办,为“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
据了解,目前在华留学生总数已超过35万人。他们是距离中国传统文化最近的国际受众。孙萍说,举办外国留学生京剧艺术大赛,无疑会促使外国留学生们主动探索和学习中国京剧艺术,深层次地理解中国文化。
孙萍发现,在京剧表演的排练初期,不管花多大的力气,跟外国演员解释唱词意义,效果都不理想。不过,一旦熟练掌握了基本动作,他们对所表演的故事及其背景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再做讲解,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北外就读的马来西亚留学生吕双儿的话为此提供了佐证:“京剧非常有意思。虽然我不知道很多唱词是什么意思,但服装、唱腔都非常美。我想要继续学下去。”
中国戏曲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包含着基本的人性教化,这是全人类共通的东西。“在掌握了京剧表演的基本技巧之后,留学生即对中国文化产生相当的认同感。这种美好的印象难以磨灭。”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姜绪范看来,国家目前鼓励、促进在政府外交之外民众间的公共文化交往途径。“留学生京剧大赛”作为一个优秀的公共外交资源平台,应该定期举办,实现常态化。据悉,北外今年下半年还将以参赛留学生为主要演员,排练和公演整场京剧大戏。
孙萍屡次提出要注重青少年的京剧文化教育。2003~2008年间,她曾连续5年在全国政协递交“京剧教育进中小学”的提案。在她和同行的不断呼吁下,教育部于2008年下发通知,在10个省市的中小学试点推广京剧教育。目前,京剧艺术在中小学的普及程度获得了极大提高。
据另一位老艺术教育家李崇林观察,很多年轻观众并不是喜欢不了京剧艺术,只是缺乏接触的机会。如果能在儿时对传统戏曲留下过深刻印象,很有可能会在将来生根开花。他在清华大学授课时,曾遇到一位从未接触过京剧艺术的学生。“听了京剧课,立刻回去买表演录像带,之后渐渐成了京剧爱好者”。
孙萍认为,大学生补上京剧课很有必要。“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其实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一直不够。大学生即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如果再不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可能就错失了最后的机会”。
李崇林强调:“中国人不光要做京剧艺术的观光客,还要做京剧艺术的主人翁。‘京剧进课堂’就起到这个作用,让年轻人有一个认识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机会。”
有不少关心戏曲的人士担忧,传统剧目当中有些老旧内容不适合新时代。一些唱段需要高难技巧,这些都可能成为年轻人接触京剧的障碍。李崇林认为,在展现传统文化根基的同时,可以针对中小学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探索出一条新路。
他从《资治通鉴》中取材,编导了好几出蕴含传统文化底蕴的优秀剧目。“由唱词引申出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更透彻地理解传统文化。”李崇林说。目前,这三出小戏由北京八一学校和花家地小学的京剧社排演,均已在“国戏杯”全国学生戏曲大赛获得金奖。
“让年轻人接触京剧,不一定要把他们培养成京剧演员,而是为了培养一批了解京剧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希望年轻人能‘在悟道中历练,在品味中享受’。京剧或许能打通他们的艺术之路”李崇林说。(记者 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