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外国人谈“中国速度”:这,只可能在中国发生
达美航空大中华区及新加坡总裁黄康:
中国发展快变化大机会多
本报记者 陈 颐
出生在新加坡的黄康,其人生经历和《调色板》有相同之处。1995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获得荣誉学士学位后,他作为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员工,被公司派到广州和北京工作,事业从中国起步。
作为中国航空业发展变化的见证人,黄康感慨万分地对记者说:“20年前后一对比,我对中国感受最深的是:发展快、变化大!”
1995年到1997年,黄康在广州和北京工作。当时旅游市场刚刚开放,许多中国人出国旅游,主要是飞新马泰。办护照和签证的整个流程非常复杂,出国旅客办理出关手续也很繁琐。黄康回忆:“我们作为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也感到非常紧张,经常是飞机快要关舱门了,还有一些乘客匆匆忙忙赶到登机口。”
2016年春天,黄康加入美国达美航空公司,来到上海,担任公司大中华区及新加坡总裁。
“20多年前,我当时的上班地点是广州老白云机场,还有北京的1号航站楼。如今,广州有新白云机场,北京早就有T2和T3,新机场也在建设当中。航空、高铁、高速公路,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说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在很快地提升,需求也在增加。”黄康告诉记者:“中国市场除了变化大、变化快,最重要的一点是机会多!”
德国中心CEO夏建安:
我在中国的工作越来越忙
本报记者 陈 颐
《经济日报》记者日前走进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德国中心时,德国中心CEO夏建安先生刚从德国回来,他用英汉双语热情地介绍:“我姓‘Sommer’,德语里正是‘夏’的意思。”
像大多数对时间和数字很敏感的德国人一样,夏建安对他第一次到达中国的日子记得非常清楚:“1995年1月份,我来到中国,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那一年我32岁。”1995年的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如火如荼,一些德国企业相继来到中国。德国中心顺应时代潮流在上海成立,夏建安担任上海德国中心副总经理,主要工作是为进入中国的一些德国中小企业开拓中国市场业务提供咨询服务。他说,在中国工作越来越繁忙。
如今,德国不少中小企业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谈到20年来德国公司在中国的变化,夏建安总结了几条:第一,以前德国公司选择地址主要是北上广,现在可以在200多个城市中选择。第二,以前中国市场对德国公司来说是起步阶段,他们来中国主要是看一看,作一些尝试,即使犯错,对公司整体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如今,中国市场占德国公司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必须谨慎。一旦出错,风险非常大。第三,以前是德国高科技更多地引进到中国,现在中国和德国在科技上几乎达到了同一个水平。
捷克留学生潘淑娜:
中国年轻人非常努力
本报记者 朱 琳
潘淑娜来自捷克,她在捷克读大学时选择了中文系。她说,从那时开始,就梦想有一天能来中国。2012年,潘淑娜获得上海财经大学的奖学金,实现了她的梦想。
“来到中国,我的第一个目标是学好汉语。但我发现,在上海要碰到一个不会说英语的人很难。在这样的环境里,反倒让我对这个国家的人和这个国家的文化更感兴趣。”潘淑娜感慨地说,亲身体验后,对中国的很多认识,与她曾经在捷克学习到的很不一样。
在上海留学一年后,潘淑娜又在厦门读了硕士。在厦门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潘淑娜很快度过了初来乍到孤独无助的日子。
“这几年,我发现中国人越来越自信。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潘淑娜认为,这种自信来源于开放,她看到中国人特别喜欢出去旅游,乐于结交各地、各国朋友。
“中国人很自信,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变化最明显。”在潘淑娜看来,很多年轻人知识面更广了,追求更高了。“有很多年轻人不只是把实现好的物质生活作为目标,还非常关注如何能获得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他们非常努力,在不断地探索。”
常住长沙美国人史蒂芬:
最大改变是人的精神面貌
本报记者 朱 琳
史蒂芬是美国人,过去的18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中国。去年,他与妻子及他们的5个儿子搬回长沙。在这之前,他们一家在西宁生活了6年。
“这是我第三次搬到长沙。”史蒂芬告诉记者:“长沙是我来中国后居住的第一个城市,我在这里开始学习中文,开始体验中国人的生活,也是在这里,我遇到了我的妻子。”
谈及这次回到长沙后他所感受到的变化,史蒂芬这样形容:“我的感觉是不知道我们置身在哪个城市,虽然我曾经在长沙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史蒂芬回忆说,他最初到长沙是1999年。“那时候,长沙有很多地方的路泥泞不堪。后来城市不断发展,长沙在逐渐扩大、扩张。现在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以前的老街区都变成了又大又宽的柏油路。”
“除了城市的变化,我在中国的这些年,看到的最大改变是人的变化。”史蒂芬颇有体会地告诉记者,他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国外旅游。通过旅游,开始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习惯等。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争取到境外出差,出国学习、考查或者深造。除了掌握新技术,他们也学习了新的思维方式。回国以后,他们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在史蒂芬看来,这是一种前进、向上的变化。
法航荷航集团大中国区总经理顾瑞新:
现在出门不带现金了
本报记者 陈 颐
顾瑞新对中国最早的印象源自于20年前他母亲来中国旅游时拍摄的录像。现在的中国和他记忆中的中国,简直是两个世界。2006年,他第一次来中国,那是在启动成都航线之前,为了吸引更多荷兰企业来成都投资,他带领客人一行到成都考察。他说,来之前并没有想到中国的发展如此快速。
中国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数字化和电商的发展步伐。特别是随着微信支付、支付宝、银联支付的出现,现在出门都不带现金了,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完成支付。“现在我回到欧洲出门需要带现金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比较老土。这一切变化都是过去几年内发生的。”他说。
另外一个让顾瑞新感触颇深的变化就是共享单车的普及。如今,虽然街上骑普通自行车的人很少见了,但中国仿佛又回到了传统的自行车大国时代。荷兰是个自行车王国,随处可以看到很多单车,但它们不是共享单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