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大学教授宫本一夫、东京大学教授平势隆郎、学习院大学教授鹤间和幸、京都大学教授金文京、九州大学教授川本芳昭、明治大学教授气贺泽保规、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毅、京都大学教授杉山正明、立教大学教授上田信、国际基督教大学教授菊池秀明。
目录大全目录
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
书名页
推荐序
中文版自序
目录
前言
中国大陆率先诞生古代国家的原因
反映现代中国面貌的中国现代考古学历程
从东亚全局的角度考证中国大陆史前社会
第一章 神话与考古学
五帝神话与区域性
传说中,五帝活跃于黄河中游地区至渭河流域一带
“三苗”与“蚩尤”是与五帝系统相异的区域群体
洪水传说与强有力王权支持下的治水事业的关系
三皇神话与盘古传说
《三皇本纪》为唐代司马贞补撰
开天辟地的盘古是汉族的祖先
《山海经》与区域的众神
史前时代的众神
神话与考古学
在史前世界,各区域各自存在着诸神
第二章 中国发掘物语
中国考古学的历史
现代历史学的黎明
被誉为现代考古学开拓者的滨田耕作的业绩
殷墟发掘资料的受难史
1920年代至1930年代重要遗址的不断发现
现代中国与发掘
各地相继诞生的文物考古研究所
被认为是周王陵而轰动一时的周原的发掘考察
战后日本与中国考古学界
自七十年代末起年轻学者到中国留学得以实现
国际联合考察与共同发掘
日本与美国的共同发掘的不同点
初次参加的共同发掘阴湘城遗址的考察
经济大发展与发掘考察的扩大
第三章 农业的出现
人类的诞生与中国的旧石器时代
人类的非洲起源说与多元说
与非洲早期的石器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八千米高峰诞生而安定孤立的中国南部
猛犸的祖先与非洲象是近缘
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
定居确立之后产生了农业
作为烹煮用具的陶器出现
粟、黍农业的开始
粟、黍的栽培化过程至今不明
发现可贮藏粟谷五万吨以上的灰坑群
稻作农业的起源
被否定的瓦维洛夫学说与小麦的新起源地
运用植硅体分析解明稻作的起源
一时的气候恶化期促使栽培稻的诞生
东亚定居社会的三种形态
东北的粟、黍,华中的稻,远东及华南的采集和狩猎
第四章 区域文化的发展
从地方志看地域
中国风土气候的八个自然区划
从陶器文化看区域
中国南部的圜底深钵形陶器和北部的平底深钵形陶器
新石器时代的时期划分
新石器时代前期形成的三种陶器
古环境的变动
海平面达到最高水平的全新世高温期
区域的文化系统
以公元前3000年为界区域文化发生巨变
第五章 社会的组织化与阶层化
仰韶、龙山文化
社会构造发达程度可通过聚落与墓葬进行比较探讨
性别劳动分工
从姜寨遗址发现的环壕聚落可看出两个群体的存在
姜寨遗址后期群体扩大并开始分村
有城垣环绕聚落的城址遗址
大汶口、山东龙山文化
后李文化与北辛文化以杂谷农耕为基础
大汶口文化形成了墓制的身份标志和墓葬的基本构造
在大汶口文化后期,聚落规模出现三个等级的阶层
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
出土了栽培稻的河姆渡遗址和发现水田的草鞋山
集结女性劳动和男性劳动的集约型农业出现
阶层上位者墓葬中多有大量随葬玉器
王权社会尚未成形,尚处于首领制社会的良渚文化
彭头山、大溪、屈家岭、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以特殊的人物像和动物像为特征
长江中游的遗址群可见兼具防洪功能的巨大城垣
社会进化的相异与相似
男女分工体制在农业中走向专业化的过程
首领阶层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最显著的特征
第六章 非农业地带与农业的扩散
北方的非农业地带
与非农业地带相邻的粟、黍农业社会的特质
辽西地区
祖先墓葬设于住居内的兴隆洼文化
“女神庙”的存在决定了牛河梁遗址的特征
辽东地区
气候温暖化促进了农业的向北扩散
华北型农业的扩散
华北型农业的扩散也朝向东方
稻作农业文化的扩散
稻作农业传播的据点是山东半岛
弥生社会与朝鲜半岛农业化第三阶段的内容
南方的非农业地带
四川盆地的宝墩文化与稻作农业
华南的大转换,石峡文化与稻作的出现
农业地带与非农业地带
自新石器时代就有各不相同的农耕民与狩猎采集民
第七章 畜牧型农业社会的出现
农业社会与畜牧型农业社会
动物考古学解明的气候变化与家畜化动物的种类
寒冷干燥化促进了畜牧动物的家畜化
因交流与融合发生巨大变化的陶器样式
长城地区文化带的形成与青铜器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始于何时
鬲社会与非鬲社会
从鬲的传播可知其来历及融合改良的秘密
小麦在中国究竟从何时开始栽培
第八章 区域间交流与社会的统合
社会威信与交流
从彩陶的交流看彩陶作为威信物的作用
与外来群体的交涉权才是真正的权威
多用于随葬品的货贝的作用
玉器的交流
玉器的普及体现着交流的频繁程度
房屋构造的变迁
房屋显示的阶层差距与建筑物的功能
城址的出现与战争
城垣的更大功用在于防洪
陶寺遗址的城址内已有具有初期国家的机能划分
认为陶寺遗址是“尧”的所在地的观点的根据及其妥当性
第九章 牺牲与宗教祭祀
人物像与动物像
女性全身像是远东至辽西及渭河流域的特色
阶层化与仪礼的出现
从墓地变迁可看出阶层社会的出现
从随葬品种类的不同看仪礼的实态
刻在大口尊上的早于甲骨文的古记号之谜
玉器与祭祀
玉琮的中空部分是神进入的“凭依”
牺牲与乐器
动物牺牲用于农业祭祀,人牲用于社会祭礼
卜骨与祭祀
卜骨以羊骨、牛骨制成
从祭祀、仪礼到夏、商文化
政治群体的统合不可缺少同一信仰
饕餮纹的源流
第十章 走向初期国家的曙光
二里头时代的开始
二里岗遗址与夏王朝商王朝的关系
探寻二里头文化的渊源
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岗文化
二里头文化以鼎为主体,二里岗文化以鬲为主体
夏王朝、商王朝的纪年
二里头文化是否达到王朝的阶段?
夏王朝的发展
二里头文化已开始有宫廷仪礼
铜、盐的宝库中条山脉是关键
青铜器的出现
二里头文化尤其注重酒器
从随葬品可以看出身份秩序的阶层划分
商王朝的出现
最新发现的大型都城遗址
商王朝特有的墓制所采用的棺椁构造
支撑王权的种种牺牲祭祀
夏王朝、商王朝的扩大
设想夏王朝的文化领域与统治范围
商王朝前期与后期的统治范围
发展了独特青铜器文化的三星堆遗址之谜
结语
初期国家的形成
正式的初期国家阶段始于商王朝的统治
名为中华的思想方式
从中国通史的角度看两条文化轴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封底
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 春秋战国
书名页
推荐序
目录
前言 文化地域所拥有的历史特性
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地域
战国时代史书所记载的“事实”
“大国”的势力圈
杞人忧天
第一章 本书所涉及的时代
所谓古代的“事实”为何物
众所周知的“事实”
说明上的遗漏
“清楚”的时代与“不清楚”的时代
汉字记录保留的情况
被描述得貌似“清楚”的过去
战国时代领土统治正当性的主张
战国时代“天下”中的特别地域及作为历史的三代
横跨多元文化地域的汉字圈出现
用于祭祀的文字
即使汉字相同意思也不同
为了诽谤其他“正统”王朝而诞生的“夷狄”
汉代以后视点的特殊性
天下统一与 典籍内容的龃龉
“东亚册封体制”与德化
周边国家的文字文化
“东亚册封体制”的变质
“战国时代”这一名称
第二章 周王朝的史实
从伐殷到克殷——《逸周书》与《史记》
《逸周书·世俘解》
《逸周书·克殷解》
《史记·周本纪》中的克殷记录
关于西周王朝起源与灭亡的传说
周的祖先传说
褒姒的传说
周公与共和
被理想化的人物与制度
摄政时期的象征:后世所推崇的“成”与“宣”
金文中的西周时代
西周金文的月相
周王的在位年份
西周的灭亡
名为“东迁”的分裂时期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华夏”的源流与夏商周三代
韩的神话
文化地域中的夏商周三代
韩国统治三晋之地的正当性
实沈与大夏、台骀与汾水
韩国神话的意义
韩宣子与夏王朝、商王朝
韩宣子与夏王朝的祭祀
韩宣子为郑国诸氏所尊敬
《左传·昭公十六年》的一节
商朝故地的继承
商朝故地统治的正当性
郑与宋、陈属于大火的辖区
与周的关系
统治夏地与商地
基准星宿与王朝交替
第四章 战国诸国各自讲述的夏商周三代
秦、齐的领土主张与三代
秦国领土统治正当性的主张
齐国对领土统治正当性的主张
齐威宣王命人撰写的《春秋》与《公羊传》
《公羊传》的开篇部分
“叔尸镈”与夏之故地
魏国的《竹书纪年》与三代
《竹书纪年》与“夏”及革命
《竹书纪年》中体现出的对周朝权威的继承
魏的惠成王与夏王朝的权威
楚国的祖先神话与三代
与传说中的帝王之间的关系
《左传》中记载的楚国祖先
楚国对周王朝权威的继承
中山国的正统性主张与三代
中山国的正统性主张与《穀梁传》
中山国的“中国”与三代
汉王朝对三代的继承“形式”
战国时代正统继承的“形式”与汉王朝
象征汉王朝正统性的物品
汉王朝所继承的下克上理论
第五章 夏王朝、商王朝的史实
禹的传说
战国时代的三代观
《尚书·禹贡》
《禹贡》中所记载的九州
《禹贡》中所记载的五服
“中国”的起源
从《容成氏》看大禹
从《墨子》看大禹
从《周礼》的职方氏看九州
行神大禹
治水传说和大禹
巡视自己支配的国家领域的王
夏王朝的系谱
夏王朝的系谱是如何存留下来的
刘累的传说
商王朝
基于出土文字史料的商代始祖传说
城市国家商
从甲骨文中了解到的事情
商与周
帝乙、帝辛时代的祭祀
第六章 春秋时代的史实
广域汉字圈的出现
“东迁”的冲击
盟书的出现
侯马盟书
从盟书到法令
孔子的时代
各种各样的孔子形象
流浪的孔子
对孔子的评价与殷商故地
孔子与《公羊传》
《左传》中的“获麟”
《左传》中的孔子
各国对孔子的不同评价
孔子预言的王者是谁
探寻孔子的实际形象
根据国家意图而创造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孔子形象
游侠们的舆论与儒教
作为游侠的孔子
春秋五霸
作为霸主的君主们
讨论齐桓公的前提
《公羊传》中的齐桓公
贬低齐桓公的“形式”
桓公去世后平息诸国混乱的霸主们
晋文公
爵位标签
楚庄王
吴王阖闾、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吴越同舟与卧薪尝胆
秦穆公
从地域及下克上的观点论述五霸
宋襄公
第七章 战国时代的史实
合纵连衡
合纵连衡的假象
苏秦的假象
《战国纵横家书》中的“苏秦”
苏秦的“合纵”
苏代的“合纵”与齐国的沉浮
称“帝”
促成“合纵”的又一位功臣—孟尝君
孟尝君的出身
孟尝君与齐国的陪都
孟尝君的“合纵”与苏代的“合纵”
屈原
屈原之死
屈原与《楚辞》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的“合纵”
春申君与吴越之地
秦始皇的出生
东方各国的灭亡
第八章 战国时代的学术
诸子的虚实
诸子的出现
诸子百家的假象
刘向、刘歆的诸子理解
战国时代的宇宙观
被埋没的关于天地创造的神话
大地浮于水
大鹏的传说
俯视苍天
周易的方位设置
科学技术
支撑战国时代学术的文字
《说文解字》讲述的书体
战国时代的文字
秦为了展示自己的特殊性而创造的书体
之后的战国文字
第九章 战国时代的变革者
完善尺度标准的意义
前所未有的社会变动与变革者
尺度标准的完善与度量衡
《汉书·律历志》以后的度量衡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与阡陌
商鞅变法与爵位的完善
领土国家的扩大与爵位的变质
楚国变法
楚国的爵位
吴起变法
从君王巡行到皇帝巡行
天下物资流通与金属货币的出现
从商王田猎到秦始皇巡行
第十章 重新比较探讨春秋时代观以及夏商周三代观
文书行政开始以前
大和的大国与商、周
到春秋时代为止的畿内
首都与陪都
西周时代的世界观
西周金文中赞扬文王与武王的内容
陕西省眉县青铜器中的“四方”、“四域”和“狄”
秦公簋、秦公镈中的“下域”、“四方”和“蛮夏”
新出土秦公镈中的“蛮方”“域”“百蛮”“四方”
何尊中的“中域”
各文化地域上的王朝交替
从天下的视点论霸者的交替
春秋时代周王朝的王都
汉字的魔力
使周站在权力顶点的青铜器铭文
四处生根的汉字
被理想化的周公旦与太公望
周公旦
太公望
领土国家进程中大国权贵与小国权贵的差别
孔子与鲁国权贵
鲁国三桓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贵大夫
《春秋》使用的材料
圣德太子的时代
刻板印象与多样化的视点
探究“事实”背后的事实
皇帝的“天下”与周边国家的领土
江户时代的儒家学者的中国古代史观
中国古代史观与城市国家的视点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封底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书名页
推荐序
中文版自序
目录
前言 超越《史记》、《汉书》
二十一世纪最重大的发现——里耶秦简
陶渊明所咏桃源乡真实存在的可能性
史料相继出土超越《史记》、《汉书》
形成多民族秦汉帝国的四百年
第一章 始皇帝的诞生
暗杀秦始皇未遂事件
地方官吏眼中的秦始皇
暗杀秦始皇
刺客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
史书与画像石的不同描绘
史实随着史料的不同而变动
一名地方官吏与始皇帝的相遇
战国秦昭王时期
拉开帝国时代的大幕
所谓“天下”的概念
秦王政与吕不韦
嫪毐之乱
天下统一
李斯的野心
贯彻法治与帝王之术的构想
统一天下之翌年
叛乱事件与侵占船只事件
咸阳宫召开御前会议
古代的时间感觉
《史记》未载的天下统一实情
第二章 皇帝制的形成
皇皇上帝
古代的上天思想
“皇帝”的称号
秦以水德克周之火德
三十六郡之谜与帝国的扩张
度量衡、车轨、文字的统一
谷物计量与武器的制造标准
道路交通网的建设与统一车轨
习字与撰写文书
秦朝的领土面积
在征服地的扬威之旅
什么是泰山封禅
被歼灭者
祭天——祭祀的继承
封祭与帝国不灭宣言
对外战争——与新天下的遭遇
与蛮夷的战争
贸然对匈奴、百越南北同时开战
多难的百越征服战
河南(鄂尔多斯)与南海三郡
战时体制的土木工程
巨大的首都与阿房宫
焚书坑儒与不死仙药
丞相李斯的措施
对诸生反体制批判的镇压
方士与秦始皇
最后的巡行
单一法制的天下统治
秦始皇的末期
秦始皇的地下帝国
水银江河、人鱼膏烛台
已探明的地宫内部构造
天下的军队
士兵俑、文官俑显示出的秦帝国拓展
第三章 秦楚汉的三国志
陈胜、吴广之乱
秦楚汉更迭的历史
《楚汉春秋》:动乱时期的史料
重评历史的珍贵史料
六个月的农民起义
老百姓缔造国家
二世皇帝胡亥
叛乱的扩大与评价
秦帝国的灭亡
继承楚名将血统的项梁
项羽的崛起
刘邦其人
沛公刘邦的叛乱
刘邦集团的成员
赵高专权与二世之死
楚汉战争
项羽与刘邦的对峙
鸿门之宴
火烧秦都咸阳
西楚霸王项羽
十八王联合国体制
韩信“争权天下”的劝导
逐鹿中原
停战协议的制订
楚国崩溃
垓下之战
虞美人之歌
交错纷乱的楚军汉军
项羽之死
项羽之评价
第四章 刘氏王朝的诞生
刘邦的汉帝国
《二年律令》的发现
汉皇帝的即位
强化中央权力的大清洗
辅佐皇帝的官僚与诸王
封爵之誓
诸侯王的叛乱
汉王朝的首都圈建设与法制体系
再开发之后的关中据点
选择洛阳还是长安
汉长安城遗址
东亚世界法律的源流
始皇帝的严惩主义与刘邦的简约主义
模糊的秦律、汉律终有搞清楚的一天
对匈奴外交与高祖之死
冒顿单于的权力篡夺
神秘人物刘敬的提议
高祖刘邦最后的日子
吕太后政权
惠帝与吕太后的十五年
吕雉与刘邦
残虐戚夫人的复仇
外戚吕氏的时代
“皇后之玺”的真伪
对吕太后评价的动摇
长沙国与南越国
长沙马王堆汉墓带来的震撼
俨然古代的图书馆与美术馆
活跃于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越国
秦汉与越的文化并存
文帝的时代
由代国王成为汉帝国皇帝
文帝即位的舞台
后世评价颇高的文帝仁政
废除凄惨肉刑
赐男女爵位与酒宴
已经探明爵制的实际与效果
从文帝到景帝
中国古代酒类面面观
酒宴与肉食的规定
不筑坟不损山川
吴楚七国之乱
梁孝王刘武的奋战
周勃、亚夫父子兵马俑
第五章 武帝的时期I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
武帝与司马迁
武帝生母王夫人与栗姬
由十四个皇子中选出的武帝
中山靖王刘胜的玉衣
武帝在位年号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
司马谈的忧愤而终
司马迁的生卒年
二十岁时开阔眼界的旅行
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
元光三年黄河溃决
武帝求河神保佑诗二篇
李陵之祸降临
李陵之降匈奴
宫刑之屈辱
追求神仙世界的古代帝王
尊重秦始皇的汉武帝
显现神仙岛的离宫
秦皇汉武两位相似的古代帝王
武帝时期的历法与审判
依照太阳运行的生活节奏
太阳与月亮两种周期
在正月过新年的新历法
酷吏张汤与新出土的汉简文书
武帝时期的审判程序
第六章 武帝的时期Ⅱ 领土扩张
进入西域与匈奴战争
丝绸之路
与月氏同盟讨伐匈奴
从和亲到抗争的汉匈外交
与匈奴作战之主角卫青、霍去病
张骞带回的乌孙天马
武帝的对外战略
汉帝国周边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
南越王国的灭亡
西南夷的世界
夜郎隶属于汉、册封滇王
西南夷诸部族的生活与风俗
出征朝鲜军队的混乱
朝鲜半岛的统治据点乐浪郡
大宛的汗血马
为夺取天马的战争
儒教的时代
罕见的思想家,孔子引起的共鸣
广博的思想与对政治的积极参与
救助农民、富强国家的政策性建议
淮南王与衡山王的谋反事件
借儒家之学讽刺武帝
武帝时代的经济与开发
支撑汉代财政的货币
汉代官吏的薪俸
稳定国家财政之策
盐铁专卖使国家获得巨大利益
铁制农具促使生产力飞越发展
建造白渠消除盐害
武帝时期的关中开发
武帝时代的结束
司马迁《史记》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第七章 从后宫之窗见到的帝国行踪
汉帝国的中枢与后宫
从《史记》到《汉书》
忍受屈辱的李陵贯彻信义的苏武
少年皇帝与霍光政权
《盐铁论》与专卖制的废止
后宫的等级社会
后宫与内朝的宫殿配置
汉帝国中枢之中央官厅的构成
中国古代的女性
从后宫观察西汉五十年政治中的女性
法律优先的夫妇之义
成帝猝死之谜
世代传颂的王昭君故事
历代女性的化妆
制服暴龙
从沉睡中苏醒的古代木简
敦煌汉简的记录
绿洲国家的生活方式
纸未发明以前的书籍
消失在沙尘中的民众得以复活
执掌地方政治的循吏与酷吏
出土文书所述
东海郡的地方行政
僮约:奴隶买卖契约
《汉书·地理志》的宏观世界
逐渐清晰的汉帝国全貌
西汉十一代皇帝陵
《汉书·游侠传》的豪杰
长安城周边丰饶的自然环境
王莽篡夺汉王朝
意欲保汉的王政君
王莽当“假皇帝”的策略
西汉至新禅让的闹剧
传国之玺:正统继承者的证明
秦始皇、武帝与王莽的共同点
新的政治、经济、外交
向往周代政治制度的复古
温柔与残忍
理想主义的经济政策
权威的确认与象征性货币改革
儒教主义华夷秩序的开始
对王莽新王朝的评价
黄河决口时为保坟墓而牺牲民众
周边各民族的背叛、造反与政权的崩溃
第八章 民众的世纪
记载王朝兴亡的史书
将两个汉朝相互区别的记述
地方社会特征形成的时代
《后汉书》的编纂
兴亡全史的陆续编纂
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
王莽政权的灭亡
女首领吕母发动的叛乱
赤眉之乱的爆发
上将军隗嚣的反莽叛乱
蜀王公孙述的自立
博识文人扬雄的《蜀王本纪》
南阳刘氏的举兵
光武帝即位的告天仪式
光武帝刘秀的统治
汉王室的中兴
奴婢解放与行政大改革
东汉王朝迁都洛阳
洛阳城发掘调查的记录
服役刑徒之墓
金印与光武帝以后
赐倭之奴国王的蛇纽金印
赐金印之光武帝一方的形势
光武帝之死与明帝的即位
安定的明帝时期
白虎观会议对《五经》解释的讨论
匈奴与经营西域
与南匈奴的关系
北匈奴的毁灭
反映对匈边防最前线生活的史料
玉门关与阳关:西域外交的门户
西域诸国的动向
马不停蹄的军事行动
王充的科学批判精神
谶纬思想——东汉儒教的特征
批判儒教神秘主义的《论衡》
印度佛教的传来
备受关注的东汉佛教遗址
第九章 自然灾害与内乱的世纪
水害、旱灾、虫灾、地震、疫病
侵袭人类生活的大自然
水害、旱灾频仍
蝗虫的异常发生
疫病的流行与医学
名医张仲景与华佗
张衡的地震仪
顺帝时期的凉州地震
人口流动与一年一度的户口调查
人口的过疏化与过密化
官吏、字典与数学
九千字的读写能力
官僚实务、儒者素养所必需的算术
从丝绸帛书到纸
东汉对西方的外交与罗马的使节
班超、班勇与西域的统治
游牧骑马民族西藏山岳民族绿洲都市国家
西境的羌族叛乱
倭国王帅升的朝贡使节
罗马帝国皇帝大秦王安敦
罗马皇帝派遣使节至洛阳
仅允许政治使节入国
汉与罗马交流的丝绸与玻璃
儒教与道教
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儒教
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理念
应对自然灾害、政治混乱所需的儒教德治
道教的创立时期
黄巾之乱与五斗米道
闯入外戚时期
皇帝身边的外戚宦官
宦官的制度化及其政治势力的抬头
“河水清”之东汉帝国崩溃征兆
党人与宦官的一大抗争
从宗教集团到反政府集团
黄巾之乱——宣告东汉王朝的灭亡
五斗米道宗教集团
屈服于曹操的宗教王国
豪族与乡里社会
作为支撑王朝阶层的豪族
豪族的地域性与阶层性
一县平均三乡、一乡十里构成的地方行政组织
新出史料中东汉乡里的农民生活
墓室壁画所描绘的豪族庄园
以此为中世前史的观点
刘氏王朝四百年的终结
酷似西汉末的政权交替
魏王曹丕所受皇帝玺绶
结语 秦汉四百四十年的各位始皇帝
四百四十年的这个时代
争当始皇帝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封底
三国志的世界:后汉 三国时代
书名页
推荐序 一部值得中国读者阅读的三国史
中文版自序
目录
序章 华丽的乱世
小说与历史
现代中国的起点
东亚的三国时代
从吴的角度看《三国志》
第一章 夕阳西下的汉帝国
中国人的历史观
一治一乱与汉王朝灭亡的震惊
三国赞歌《三都赋》
中华势力圈的扩大
后汉时代
三大势力——外戚·宦官·清流
外戚与汉朝的家族制度
宦官跋扈的条件
地方豪族与儒教官僚
中国历史上的外戚宦官及儒教官僚
东亚历史上的外戚宦官及儒教官僚
黄巾之乱
未被写进《演义》的大事件——党锢之祸
黄巾之乱与知识阶层
张角其人
主角登场
乱世奸雄曹操
看相的流行
曹操一族的墓
南方的青年武将——孙坚
浪子英雄——刘备
第二章 群雄割据
走向霸权之路
董卓的专横
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与曹操的共同点
关东与关西的对立
天下大乱
曹操崭露头角
吕布与刘备的共鸣与背叛
天下形势与远交近攻
谶纬与玉玺、袁术的即位
官渡之战
曹操与袁绍的直接较量
关羽的传说:“过五关斩六将”
曹操的屯田制度
赤壁之战
曹操平定河北
孙策、孙权平定江南
曹操对孙氏的怀柔
“髀肉之叹”:刘备在荆州的岁月
刘备拜请诸葛亮
赤壁前夜
曹操遭火攻兵败
《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第三章 三分天下
围绕兵家必争之地荆州的攻防
周瑜的奋斗与英年早逝
鲁肃的深谋远虑
第一次荆州分割
孙夫人的悲剧
单刀会:第二次荆州分割
刘备平定益州及汉中攻防
曹操的失败和张松献图
张鲁的宗教王国
曹操讨伐关中
刘备夺取益州
成都的无血开城
汉中争夺战:“鸡肋”之谜
曹操对孙权——合肥的攻防
孙权迁都建业
谋臣荀彧之死
生子当如孙仲谋
荆州攻防
水攻樊城 关羽威名大振
曹操与孙权结盟
关羽之死与三国领土的确定
第四章 三帝鼎立
魏文帝与蜀昭烈帝
曹操的遗言
曹氏兄弟的不和
三国胡须杂谈
九品官人法
曹丕即位——玩弄禅让把戏
刘备即位——复兴汉王朝的谎言
孙权的战略与野心
夷陵之战与刘备之死
孙权的忍耐
面从腹背的证据:年号黄武
诸葛亮的南征北伐
第二次吴蜀同盟
曹丕亲征与曹丕之死
二帝并尊与领土分割案
诸葛亮南征
孙权的南北政策与对海洋的关心
与辽东、高句丽的关系
北伐开始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巨星陨落五丈原:诸葛亮之死
“六出祁山”的真相
第五章 三国的外交与情报战略
外交交涉
三国的人口比较
三国外交的基本构造
频繁来往的使者
机智善辩 各显身手
宴会上的问答
吴与蜀的国情对比
三国间的政略联姻
亡命、投降与情报干扰
降将
诈降
作为外交手段的书信
知识分子的关系网
檄文与“谩骂文学”
伪造书信的横行
魏吴蜀的少数民族问题
魏的移民政策的功罪
从孟获看蜀的民族怀柔政策
吴对山越的讨伐
从山岳到海洋
武将与军队
部曲制与三国军队比较
军队与商业
“吴下阿蒙”:武将的学识
从鼓吹曲看军队宣传战略
随军艺人
第六章 走向衰落的三帝国
蜀的衰亡与灭亡
群臣内讧
名士舆论的压力
冷淡的本地舆论
蜀的自取灭亡
钟会谋反
乐不思蜀
魏国内乱、司马篡权
明帝的苦恼与死去
曹爽与司马懿的权力之争
三国皇帝的婚姻观
娶侄女为妻的孙权
司马懿的反击
皇帝亲自发动政变
反乱频起
第二次禅让
吴国内政与内讧
孙权晚年的郁闷
长沙走马楼简牍
吴的租税户籍文书
诸葛恪的野心
三国时代最大的暴君孙皓
三国时代结束
第七章 三教鼎立的时代
儒教的统一
新旧儒教的对立
通儒郑玄的经典解释
融合儒家与道家的“玄学”
清谈流行
问答游戏
忠孝之争
后汉、三国时代的孝子贤孙们
道教的诞生
从厚葬走向薄葬
黄巾与太平道
五斗米道与《老子想尔注》
张天师与孔子后裔
关羽为什么变成了神
山西商人与关羽
佛教的普及
佛教传来
中国最早的佛陀像
“佛陀即是老子”说
中国最早佛教著作
孙权与佛僧
魏、西晋的佛教
蜀国的佛教遗迹
《维摩诘经》与居士佛教
西行求法第一人
朱士行是猪八戒吗?
佛教的孝子故事
第八章 文学的自觉时代
诗与小说——个性的文学
诗本为歌
诗人曹操的作风
围绕“铜雀台赋”的矛盾
竹林七贤
文豪鲁迅的评价
卖鬼的故事
笑话与怪谈
科学与医学
三种历法——天文学与数学
名医华佗狱死
炼丹术与药物学
三国时代的都城
邺都与洛阳:中国都城的样板
吴国建业与蜀国成都
美术与工艺
三国时代的画家们
朱然墓中的绘画
神亭壶之谜
神兽镜与水神信仰
武器开发竞争
纸与信息的作用
字体革命与书道诞生
从包装纸到书写纸
赏玩书信和笔迹
洛阳纸贵
信息革命与政治革命
第九章 邪马台国及其周围的国际关系
朝贡与中国皇帝的正统性
越南与朝鲜
中国的混乱与独立政权诞生
三国的朝贡比赛
正统性与外交战
倭使来访
朝鲜半岛形势
汉朝与倭人的交往
卑弥呼使节朝魏——景初二年还是三年?
难升米的目的
生口十人,班布二匹二丈
带方太守刘夏
陆路还是海路?
“亲魏倭王”称号
不入《三国志》本纪的理由
“景初二年”并非不可能
难升米之后的卑弥呼使节
今日国际关系的原型
吴、韩、倭交通的可能性
未见于文献资料的贸易
终章 三国时代与现代东亚地区
围绕正统的理念斗争
五行思想与王朝交替原理
“未有不亡之国”
《三国演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三国志平话》奇妙的结尾
民族问题的反映
东亚的正统论
东亚的现代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封底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书名页
推荐序
中文版自序
目录
前言
长达四百年的大分裂时期
活跃于乡村社会和中央政界的贵族阶层
汉民族与非汉民族之间对立与融合的历史
“中国化”浪潮及其历史意义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序幕
奔向新时代的滚滚浪潮
公权力之私有化与“公”之再建构趋势
东汉末年爆发的民众大叛乱:“黄巾之乱”
从肃清宦官势力到群雄割据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成
地方长官握有军事权力的政治体制
九品官人法
司马氏时期
司马懿的登场
虚虚实实明争暗斗七旬老翁夺取权力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时期
蜀国灭亡与司马昭进封晋王
司马炎使中国再度统一
司马炎的登场
吴的灭亡与天下复归统一
军备撤废与户调式
除掉齐王司马攸的计划
愚昧的皇帝司马衷
司马氏三代之功过
第二章 胡汉的抗争
五胡十六国时期
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
五胡十六国的各个政权
匈奴的政权
羯族石勒的登场
佛教与后赵
鲜卑的崛起
胡汉双方的情结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胡族的意识结构
胡汉相互之间的他者认识
汉族和胡族所产生的变化
华北士大夫与江南政权
宋的正统性
汉族士大夫追求的道路
胡族与正统王朝
第三章 跨越胡汉之壁垒
苻坚的时代
冉魏的兴亡
苻坚的登场
苻坚的政策
民族融合政策之功过
北魏的登场与时代状况
北魏建国
拓跋珪的部族解散
非汉族国家北魏与汉族士大夫
汉族的变化与崔浩
士大夫出现的变化
崔浩的意识
普通汉族士大夫的意识
太武帝与皇太子
太武帝与时局
太武帝的意识结构
皇太子所处的位置
帝权扩大与抵抗势力
皇太子拓跋晃之死
普通胡族的意识
第四章 江南贵族制社会
东晋的贵族制社会
张昌、石冰之乱
司马睿政权的建立
不稳定的政权
苏峻之乱
北府、西府的斗争与通向南朝政权成立之路
北府、西府的形成
桓温的崛起
桓温与拯救东晋的名相谢安
王导再世般的谢安施政
孙恩之乱
桓玄霸权
刘裕的崛起
刘裕的北伐
土断的实施
向贵族制的转变与宋齐军事政权
军人政权宋朝的建立
文帝的政治
元嘉之治的终结
疑心生暗鬼的连锁反应
社会中普遍出现的“以下犯上”的倾向
货币经济的发展
极为活跃的货币经济的局限
南齐的兴亡
第五章 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梁武帝的时代
梁的建国
梁武帝的改革
学术文化的繁荣
武帝及其虔诚的佛教信仰
武帝践行的四次“舍身”
武帝的失政
武帝的通货政策
侯景之乱
建康的陷落
元帝与江陵的陷落
击溃侯景、萧绎成为元帝
江陵陷落的悲剧
颜之推的《观我生赋》
俘虏之后的命运
陈朝的兴亡
陈霸先与陈朝
梁末陈初的叛乱
陈朝的灭亡与隋再次统一中国
第六章 江南的开发与民族间的斗争
孙吴与山越
六朝有象存在
山越与短人
江南的“矮奴”
中国南方的非汉民族
长江中游的非汉民族
多山之地福建的情况
四川地区的情况
非汉民族中国化的契机
以国家权力之名义进行的大讨伐战
蛮与普通汉族的交流
蛮汉结合与土豪
蛮族出仕为官
何为蛮?
关于汉族的蛮化
桃花源的时代背景
关于蛮汉之别
第七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前期的各种制度
北魏前期的国家制度
作为拓跋皇帝侍臣集团的内朝
鲜卑集团团结的象征——祀天仪式
孝文帝的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屈指可数的明君孝文帝
孝文帝的改革实质上是北魏王朝的中国化
废除内朝的原因
国家祭祀改革
分定姓族
改变风俗和习惯
首创均田制
孝文帝的改革?文明太后的改革?
孝文帝的个性
为何实行颠覆王朝基础的改革?
探究文明太后与孝文帝的“母子说”
胡族婚姻中的收继婚风俗
孝文帝所追求的世界
孝文帝的阶级意识
阶级意识与孝文帝的民族意识
成为中华皇帝的志向
五胡十六国这一时期称谓的原理
第八章 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北魏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洛阳的繁荣
北魏与佛教
太和谋反事件
北魏末的动乱
北族中下层的不满
北镇之乱
尔朱荣的登场
高欢的出身
西魏和北周统治下的新动向
北魏分裂成东、西魏
东魏、西魏的角逐
采用周礼
胡汉融合的状况
北周武帝与华北再统一
东魏、北齐的动向
北周武帝统一华北
第九章 古代东亚与日本的形成
倭国与邪马台国
东亚的历史发展与古代日本
倭国的出现
亲魏倭王卑弥呼的时期
谜一般的四世纪
邪马台国以后
中断遣使的原因
谜一般的四世纪
倭五王时期
遣使恢复与东亚的国际局势
古代日中往返路线
高句丽恢复遣使
稻荷山的铁剑
《宋书·倭国传》的记载
倭国与天下
古代日本中华意识的形成
获加多支卤时期倭国的天下观
倭国视野中的“天”
第十章 中华世界的扩大与“新”世界秩序
古代东亚与日本的关系
世界秩序的相互克制
高句丽的中华意识
高句丽对中国政治思想的接受
百济的中华意识
新罗的中华意识
古代日本、朝鲜的中华意识形成的先驱
五胡中华意识的形成
北朝的中华意识
中国的巨大影响
征夷大将军与中华意识
中国政治思想的传播
传播中国政治思想的人士
“部”的制度
《翰苑》与“部”
倭国与百济的上表
旧人与新人
魏晋南朝的世界秩序与北朝隋唐的世界秩序
外臣的内臣化与魏晋南朝的世界秩序
华夷秩序的变貌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封底
绚烂辉煌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书名页
推荐序
中文版自序
目录
序章 急剧动荡的东亚
九世纪四十年代东亚的动向与“会昌毁佛”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之意义
隋唐帝国与律令制、贵族制
第一章 新兴的统一国家:隋王朝
隋朝的建立与文帝的开皇之治
隋朝及其时代
隋室杨氏的出身
杨坚与周隋革命
隋朝的建立与新体制
大刀阔斧的行政改革与贵族制
兴建新都大兴城与宇文恺
隋初的政界:高颎、苏威、李德林
隋朝中期的政治动向:遣隋使所见到的隋朝
平定陈朝:统一的实现
关中本位政策
隋文帝的佛教政策及其展开
开皇二十年政变的背景
独孤皇后
杨广对江南的兴趣
开皇二十年政变的意义:遣隋使所见到的隋朝
炀帝的“暴政”与隋末的大动乱
从文帝时代到炀帝时代:隋代后半期的政治与社会
皇位继承始末
炀帝政治的开始:大运河的开凿
内政与外交
远征高句丽
风起云涌的叛乱隋朝的灭亡
第二章 唐朝的再度统一及其政治
唐代的政治世界
从唐朝起兵到玄武门之变
李渊的崛起
唐朝政权的建立
全国的再度统一
兄弟三人之争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的光与影
被推举为天可汗
理想的君主政治: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本质
远征高句丽与继承人问题
武后与武周革命
高宗与武曌
武后的夺权之路
女皇的王朝:武周政权的建立
武韦之祸的时代
盛唐时期的光与影
开元新政
宇文融与张说
李林甫与杨贵妃
安禄山与杨国忠:恩宠政治与义父子关系的意义
新登场人物群像及其意义
第三章 安史之乱后唐代后半期的局势
安史之乱始末
安禄山起兵
玄宗蒙尘与唐朝的反攻
叛乱的平定与河北的局势
叛乱留下的痕迹与影响
两税法与藩镇体制:通向财政国家之路
河朔三镇与平卢节度使
藩镇体制的本质与历史性
两税法的实施及其意义
宪宗的中兴
宦官专横与官僚的党争:门生天子的时代
唐朝的政治与宦官
鱼朝恩与神策军
对宦官政治的抵抗:永贞革新与甘露之变
牛李党争
流寇黄巢之乱
九世纪后半期的社会状况
黄巢之乱前史:从“南方”的兵乱到裘甫、庞勋之乱
黄巢之乱
唐朝的灭亡
第四章 律令制之下人们的生活
律令体制的构造与贵族制
律令制与贵族制
唐律的构造与特色
唐令中所反映出的统治体制
律令制之下的官僚生活
官僚制的系统
主要机构
仕官之途径
村落中的日常生活
村落组织
户籍与家族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敦煌文书与吐鲁番文书
节假日及岁时文化
中国历法的特征
隋唐时期的节假日及岁时文化
重数节日:岁时文化的核心
上元节与寒食节:奇特的节日
第五章 武后与唐代的女性
不稳定的皇后及皇太子地位:武后出现的背景
武后的经历与权力宝座
唐代的皇后与后宫
皇后之位的长期空缺
不稳定的皇太子地位
昂首阔步的女性:家庭与社会中的日常光景
女性们的日常生活状态
女性们的感情生活
结婚与家庭生活
花街柳巷的世界与男人们
长安的花街柳巷与《北里志》
妓女的世界
颓废堕落的男性与支撑着男人们的女性:《李娃传》的世界
《女则》与《女论语》
自古以来的礼制与唐代女性的“女戒”书籍
《女论语》所展现的东西
女子的教育
第六章 城市的发展与丝绸之路
长安、洛阳的景观及其生活
长安与洛阳的位置
唐代城市的结构与特色——以长安为中心
坊的结构与特色:居民们日常生活的地方
从人口的动向所见到的长安
工商业的发展与商人及工匠
国营市场及其管理体制
工商业者与隋唐城市的一个侧面
活跃的城市居民
地方城市的发展与草市的扩大
纵横于隋唐世界的西域人
长安的异国文化与异域人士
隋唐王朝与西域政策
粟特人的活跃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前来的人们
第七章 隋唐国家的军事与兵制
府兵制及其展开:府兵兵士的世界
军事与兵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的意义
什么是府兵制?——寻求全新理解的线索
隋唐府兵制的建立及其展开
军府与府兵
府兵兵士的状况
府兵制的变质与崩溃
北衙禁军的建立及其展开
北衙与南衙:中央禁卫部队
从父子军到北衙四军
南衙禁军的变质及解体
唐长安城中的兵士们
神策军与藩镇兵
安史之乱后的中央军
神策军的扩大与皇权
藩镇的军事力量
第八章 圆仁的入唐求法之旅:唐代后期社会一瞥
圆仁的旅程及目的
“入唐八家”与圆仁
遣唐留学生“井真成墓志”的发现
圆仁入唐求法的动机及其秘密偷渡入境
圆仁之旅的整个行程
新罗人社会与山东、华北的农村
圆仁和山东地区新罗人社团的邂逅
新罗人的生活与岁时文化
领取“公验”
衰微凋零的山东、华北的农村
唐代的旅行、道路与旅行者:五台山之旅
赴五台山的沿途
五台山信仰与圆仁
“公验”与“过所”:五台山信仰的背后
会昌毁佛及其背景
圆仁在长安
零距离所见到的“会昌毁佛”
会昌毁佛的背景及其意义
毁佛风潮中的寺院——以法门寺、云居寺为例
法门寺与供养舍利
地方的毁佛与房山云居寺的石经
房山刻经事业与会昌毁佛
第九章 东亚各国的动向
隋唐王朝与东亚诸国
东亚的民族迁徙
羁縻与册封
东亚的标识:宗教与文字
和蕃公主政策及其意义
和蕃公主的出身
突厥系的游牧国家:突厥与回鹘
突厥第一汗国与隋唐王朝
突厥第二汗国
回鹘汗国的兴亡
从游牧走向定居:世界史上罕见的民族
古代藏族政权吐蕃的强盛与挫折
吐谷浑的历史
吐蕃与唐
吐蕃王朝的灭亡
吐蕃的进出西域与统治敦煌
三韩分立与隋唐的东亚政策
隋朝的建立与朝鲜半岛三国
在远征高句丽的背后
新罗与渤海
第十章 隋唐文化百态
唐诗
隋唐文化与唐诗
初盛唐时期的唐诗
中唐时期的唐诗与古文复兴运动
唐诗与科举
唐代文化与金银器
何家村窖藏
何家村遗宝与唐代的物质文化
唐代的金银文化与贵族趣味
中国的正仓院:法门寺的珍宝群
法门寺的金银器及其时代
隋唐精神文化的一个侧面:历史编纂及其认识
唐初史部的成立及其意义
唐初的正史编纂与史馆的成立
从太宗的历史认识到刘知几的《史通》
杜佑的《通典》及其历史意识
末章 如何理解“唐宋变革”
理解隋唐历史的关键
本书的立场
律令制与贵族制
隋唐国家与贵族制
“唐宋变革论”
作为一种柔性结构的贵族制
以魏晋至隋唐作为一个大时段来加以观察的视点
结语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封底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书名页
推荐序
目录
前言
令人崇敬的宋代陶瓷
以佛教为媒介的日中交流
中国历史的分水岭——唐宋变革
第一章 宋朝的诞生
从安禄山到黄巢
安史之乱
黄巢之乱
大唐帝国的后继者
朱全忠抬头
逐鹿中原
篡夺皇位
华北王权的兴亡
五代十国时代
五代王朝的变迁
革命的逻辑
以禁军为支持基础的禅让
五德终始说
最后的禅让
五代第一明君柴荣
长命王朝拉开帷幕
第二章 宫廷的运营
走向统一的趋势
收揽民心——实行文治的决心
皇位继承
确立各种制度
太宗理想的中央集权官僚国家
都城开封与古都洛阳
发达的都市文化
皇位的和平继承
澶渊之盟与封禅
见好就收的勇气
天书降临与封禅
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禅
宰相群像
财务官僚的飞黄腾达之路
未完的政治运动——庆历改革
弊端百出与濮议
国家的财政危机
濮议——远超构造改革的大论争
第三章 动乱的世纪
王安石上台
辅佐神宗皇帝的精英官僚
誓把王安石拉下马
王安石改革催生《资治通鉴》
新法种种
新法的内容与改革派的论法
改革科举与完善学校制度
元丰的官制改革
礼制改革
党争
新旧两党窝里斗
徽宗政权顶梁柱蔡京
靖康之变
金军横渡黄河
北宋灭亡
南宋拉开帷幕
抗敌英雄岳飞
军队的私兵化
武将岳飞与文官秦桧
第四章 江南的安定
宋金和议与秦桧独裁
高宗信赖促成秦桧独裁
利用科举考试建立关系网
对决海陵王
金人毁约,渡江犯边
第三次宋金和约
繁华的临安
从吴越之都到南宋首都
都市面貌大改观
从孝宗到宁宗
北宋后期的政治史观
韩侂胄的野心
史弥远时代与朱子学兴隆
明州士大夫的活跃
史弥远拥立理宗
朱子学受到公认——孔庙祭祀的儒者们
第五章 宗教的本土化
“哲学”与“宗教”
作为“哲学”的朱子学
为了理解朱子学
宋朝以前的三教交涉
“教”与“宗教”
三教并立
重兴儒教
批判谶纬思想
宋代新兴儒教的特征
发现淫祀邪教
选择祭祀对象
免除淫祀烙印的城隍神和妈祖
国家整顿神灵体系
作为禁压对象而被意识的淫祀邪教
教义的心性化与葬送仪礼的规范化
心性说——佛教盛行
禅宗内部分裂
醉心道教
葬送死者的仪礼
通过禅追求大彻大悟的境地
第六章 士大夫的精神
先忧后乐
为万世开太平
新学的政治构想
重建太学与新设州学
君主像的变化
发现天理
贯穿天人的“理”
关心心性问题的儒教学说——道学
宗族形成运动
获得士大夫支持的道学
宗族的团结
科举的作用
千年科举历史的分水岭
科举考生必读
名公与豪强
地方士大夫的纠纷
“名公”辈出的思想集团的视角
第七章 技术的革新
印刷出版
装订样式的变化
印刷的功绩与副作用
印刷出版扩大思想影响
木版印刷——中国印刷文化的主角
医、药、食
医学书出版热及其流出海外
宋代烹饪的特征
农耕法与交通
江南的新田开发
治水派与治田派
穿梭河渠的河船
天文地理
异常天象与上天意志
天文学与历学
作为天文学基础的纯数学
知贯天地人
军事与建筑
发明火药——军备火器化落后金朝
宋朝禁军——历代王朝最弱的军队
宋代的建筑技术
度量衡标准
第八章 文化的新潮流
吃茶与陶瓷
饮料的唐宋变革
陶瓷器——宋代工艺的巅峰
金石与名物
古代文字研究
王安石的《字说》
考古学风
书画
宋朝四大家
同一平台上的“书”与“画”
宫廷画师的活跃
士大夫绘画——文人画
庭园建设——宋人的自然观
文学
文体的改变
叙景诗——景色的文字化
作词盛行
文化娱乐
娱乐文化的大众化
民间演艺的文学化
第九章 平民的生活
税制与阶层分化
生产关系诸相
齐民思想的理念与现实
农村的阶级分化与乡村秩序的建立
农民抒怀
佃户的生活
货币经济
经济空前繁荣
通货政策
市镇的勃兴
商业集落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趋势
大贸易港——广州、泉州、明州
南海贸易据点——广州、泉州
具有两个面孔的明州
第十章 中华的骄傲
与“外国”的交流
卷入夏国后继之争的宋、辽两大国
与西夏的抗争
高丽的对外政策
独立国——安南、大理
与日本的关系
通过佛教直接传入的中国文化
与蒙古的冲突
蒙古的南侵与金朝的灭亡
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宋王朝
理宗时代政界的变迁
贾似道独揽朝廷大权
襄阳攻防与临安开城
昏君与奸臣的构图
宋王朝灭亡
宋代的印象
明代形成的宋代形象
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宋朝
结语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封底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 西夏 金 元
书名页
推荐序 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目录
前言 世界史中的中国史
中国的存在感
巨大化始于何时
改变欧亚大陆和中国的六百年
世界史与中国史
第一章 巨大变革的前奏
起始发生在何时
追问“时光”
余录
唐王朝的巨大虚像
唐王朝与亚洲的8世纪
草原的变化
衰退的“玄宗王朝”
安禄山的光与影
不一致的人物形象
向粉饰和贬低倾斜的史料
混血之人
其名为“光”
突厥之血与英雄传说
“安”家的养子
国际市场的中介人
欧亚大陆中的“安史之乱”
天下动乱
不可思议的变态
建国与暴毙
回鹘的野心
在欧亚大陆史的地平面上
走向分权化的漫长时期
叛乱是否终止
底片中的世界
回鹘的相对优势
吐蕃的发迹
两强相争
回鹘的瓦解
余录
吐蕃的衰落
在日益衰微的唐朝之名下
所谓“时代”的姿态
第二章 走向契丹帝国之路
看不见的一条越海之线
《将门记》如是说
记录与真实,以及……
东丹国的使者
甄萱的选择
平安时代的日本不曾获知吗
“遣辽使”真有其事吗
北行还是南行
宽建法师之派遣
扑朔迷离的死因与命运的起伏
裴璆的悲剧
重叠的形象
奔向帝国的助跑
被遗忘的英雄
五代与契丹同时
历史理念与事实主义
夷离堇的立场
模糊的前半生
沉没在黑暗中的祖先
与安禄山的缘分
同时兴起的契丹与沙陀
通向阿保机之路
契丹与沙陀
建国准备
云州会盟
李克用之提案
阿保机的变卦
断念与独立
逆向组合
三支箭遗言
余录
成为真正的掌权者
阿保机的即位
余录
迷雾重重的夺权与令人生疑的史书
打破三年轮换制
谋杀诸部大人
“九年”之义
阿保机与李存勖
“父”与“子”
危机与打算
“超新星”李存勖
三极命运
不可避免的冲突
阿保机的南进与策略
新州之崩
李存勖的抗议
第三章 走向南北共存的时代
两轮升起的朝日
两军的激战
幽州的攻防
阿保机的决断
彼此的差异
沙陀的大逆转
余录:记录和历史
南北并立的模式
“中间项”卢文进
幽州的教训
李存勖的南伐
激战前的伏笔
定州的爱憎剧
困惑的二人
司马光的浅见
相矛盾的记载
二次激战
沙陀的唐王朝
李存勖的倒台
阿保机之死
东丹王的传说
刚强的未亡人月里朵
东丹王突欲的晦气
被推翻的设想
阿保机的本意
意外之死
月里朵的选择
东丹王之渡海
沙陀之混乱
契丹帝国的抱负
契丹南进
沙陀之属国化
大同之梦
东丹王之血脉
澶渊之盟
南北共存的一百年
第四章 访问已消失的契丹帝国——眺望历史和现在
穿越千年的时空
小型之旅
首见之“契丹本土”
庆州白塔
为何现在研究契丹
辛苦与乐趣
契丹研究之苦涩
西方的契丹是历史的暗角
必然的可能性
负面印象
不愿记写契丹的蒙古人
契丹的国号
旅途中的思索:中国还好吧
山与草原
向日葵与波斯菊之路
草原的危机
余录
玉米地的扩张
畜牧业会消失吗
两幅英雄的画像
耶律阿保机之像
向现代化的发问
西方的帖木儿之像
传奇的那边
给人冲击的皇帝陵
美丽的圣地
传说真实存在
神话传说以及真实存在
被营造出来的神圣力量
契丹与桃花石、契丹与蒙古
与唐朝的联动
唐朝即桃花石
蒙古的先导者
发问欧亚大陆史
第五章 亚洲东方的多国体系
西夏与李元昊
难以讲述的西夏
西夏语研究的关键作用
各种各样的唐兀部落
通向李元昊的路
李元昊的西夏国
庆历议和
女真族的联盟大金国
作为国家的光与影
《金史》“世纪”的趣味
海上之盟
势均力敌者当中的中华
第六章 在欧亚大陆超地域帝国蒙古的统治下
蒙古的出现
苍狼与光之子
尚不十分清楚的真相
蒙古兀鲁思的原点
中亚东半部的雪崩现象
征金之战
中亚远征与成吉思汗之死
走向史上最大的陆上帝国
金国的灭亡
窝阔台政权的新规划
陆上的世界战略
帝国的摇曳
蒙哥的光芒
陆海超地域帝国
忽必烈的政变政权
李璮的野心
走向多元复合的帝国
襄阳之攻防
轻取南宋国
高丽国的变身
如何看待蒙古对日本的侵袭
两次大叛乱
体制化的国家经营
忽必烈的 新国家建设事业
中华的装束
穆斯林商业网与物流通商之管理
以地域为单位实施统治
庞大的多部族复合国家
整合的非欧·欧亚大陆世界
和睦的帝国
大元兀鲁思政局的动荡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交流
全球规模的自然灾害与通向后蒙古时代之门
自然灾害和叛乱起义的连锁发生
余录
忽必烈王权的落幕
结语 通向全球化时代之门
回首六百年
国家与权力的形式
蒙古的印记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封底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
书名页
推荐序
目录
序言 被海洋环绕的两大帝国
海上女神“妈祖”
海的历史
帝国的历史
恣意的明朝
自制的清朝
第一章 事情的时间、空间
海与交易
海与人
交易的类型
中华文明的扩大过程
东欧亚空间
东欧亚的海洋
海与船舶
海上交易的历史
中式帆船的出现
东欧亚大地
向欧亚舞台的跳跃
南北分立体系
分立体系的终结
白银与铜钱
波动的欧亚舞台
从商业时代到产业时代
环球舞台
东欧亚的五百年
第二章 明朝的成立——十四世纪Ⅰ
元朝的弱点
保障元朝的运输通道
元朝的海运
乞丐与富商
黄河改修工程
红巾军
元朝为何瓦解
江南的巨贾传说
江北的乞丐僧
义塾里的先生们
进军徽州、浙东
中国东南部的盆地世界
义塾先生们的关系网
义塾的实际情况
礼之帝国
建国
明朝的建立
陆地帝国
第三章 海陆相克——十四世纪Ⅱ
历史的分水岭——十四世纪
明朝的整体构想
兰秀山之乱
十四世纪的海域世界
黄海与海民
十四世纪的倭寇
海禁政策的背景
明朝的朝贡政策
朝贡方的状况
帝国的变化
纺织工人的生活
“空印案”与行政改革
胡惟庸之狱
与日本的关系
帝国与移民传说
户制与里甲制
里甲的作用
山西的移民
洪洞的大槐树
攻陷云南的地缘政治学
土司的统治
云南的移民传说
第四章 海与陆的交易者——十五世纪
从马和到郑和
云南的少年
攻陷云南与蓝玉案
宦官马和
与二代皇叔的战争
靖难之役与永乐帝的诞生
宦官与皇帝
内廷与外朝
浮在海上的帝国
郑和率领的船队
远征的记录
航海的目的
海域世界眼中的远征
满剌加王国与郑和的远征
郑和与马和之间
苏木围绕的海世界
从永乐到宣德
琉球王国的外交文书
琉球王国的诞生
闽人三十六姓与久米村
东海、南海上的苏木
日本的勘合贸易
盐所支撑的帝国
海盐的生产
开中法与进攻云南、越南
迁都北京
北方的交易者
户制的矛盾
15世纪的经济体制
第五章 商业的时代——十六世纪Ⅰ
新安商人的关系网
商人传记
新安商人的勃兴
普及全国的商圈
商人的类型
中国的海商与日本
宁波之乱与越境者
日本银的出现
走私贸易的据点
江南的国际贸易港
徽州的海商
从海商到倭寇
冒险商人与传教士
葡萄牙人侵略东方
冒险商人的世界
传教士的加入
贸易港口澳门的形成
第六章 社会秩序的变容——十六世纪Ⅱ
地域社会的形成
山区的流民
秩序再生的过程
对策产生的思想背景
从里老人到乡约
徽州乡约
税粮与徭役的银纳化
合县公议
中央政府与地方官
士农工商的瓦解
农村手工业的展开
市镇的丛生
无赖一职
市人与民变
知识分子的摸索
从海禁到互市
解除海禁的要求
互市体系的起源
来自太平洋彼岸的白银
日本侵略朝鲜
战争与交易
第七章 王朝交替——十七世纪
自取灭亡之明朝那些事
传教士与宦官
宦官与官僚
官员与地方社会
官员与传教士
毛皮与帝国
黑貂与贸易
毛皮交易下的新兴政权
通往帝国之路
明朝的垮台
发型上的纠纷
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与俄国之间的条约
海域世界的末日
大海的变化
倭寇后人
交易基本情况的变化
从迁界令到展界令
互市体系的确立
与异文化的接触
白话小说的世界
出版文化的形成
思想家的自我反省
接受基督教
与传教士的对话
传教士与历法
冒生命危险的一场天文观测
第八章 产业时代——十八世纪Ⅰ
盛世时代
清朝的生育高峰
税制改革
人头税的消失
经济复苏
原产自美国大陆的农作物
商人与产业
浏河港物语
浏河港风景
浏河港与商人
东北的产业
山区产业
互市体制的开展
盛世的食材
物的出现
信牌管理
与日本的贸易港
琉球的变化
移民东南亚
广州的英国人
朝贡与外交
英国使节的情报收集
第九章 传统中国的形成——十八世纪Ⅱ
皇帝与帝国
皇帝的多面性
“西颜”皇帝
清朝与准噶尔围绕达赖喇嘛权威之战争
掌握达赖喇嘛权威的清朝
清朝与中央欧亚
官员与行政
步入仕途
皇帝与官员
清朝的统治机构
陈弘谋简历
云南事情
管理铜山
开发与官僚
开发手段
福建与台湾
从泰国进口粮食
货币与粮食
银两与大区流通
铜钱与粮食
铜钱与地方市场
大区交易的展开
与明代之比较
历史体系中的盛世
第十章 环球中的中国——十九世纪
南海海盗
藏宝传说
越南与海盗
海盗势力的扩张
清朝的对策
海洋主角的更替
鸦片与军舰
两个本草书
吸食鸦片的普及
金融革命与英国
向祖国汇款与鸦片
国家商人
鸦片战争
信息与战争
白银去哪里了
出国者的世界
蜕变的社会
移民的社会
地方财政的龟裂
生态环境的极限
从大运河到大海
太平天国与社会
南京条约与开港
马克思的错误估计
尾声 妈祖与明清的历史
出现在云南的海之女神
海的时代区分与台湾的妈祖
欧亚帝国中的丽江
妈祖的旅程
中文版后记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封底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
书名页
推荐序
中文版自序
目录
序章 南来之风——来自边地的复兴中华的尝试
近代日本与中国
相反的两个中国近代史
南方边地吹来的新时代之风
第一章 “南来之风”的兴起——太平天国运动与列强
洪秀全对基督教的接受与拜上帝会
探访洪秀全故乡的日本人
洪秀全的幻想与对基督教的接受
紫荆山的传教活动与偶像破坏运动
太平天国起义与攻占南京
天父天兄下凡与金田起义
太平军进攻南京及其主张
太平军的宣传活动及其纪律
地上天国的现实与湘军的登场
太平天国北伐及失败
天京的建设与《天朝田亩制度》
曾国藩与湘军的创建
天京事变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内部的分裂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清王朝
太平天国的外交与《北京条约》
《资政新篇》与太平天国的灭亡
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的灭亡与常胜军
太平天国运动的遗产
第二章 动荡的中华世界——洋务运动与甲午战争
洋务派的登场与近代化产业
中国近代化的鼻祖
西太后的登场与洋务运动的开始
洋务运动的扩大与官僚资本主义
“中体西用”论的理想与现实
洋务派的思想及其源流
近代化与儒教的正统论
洋务运动与地方民族主义
“边境危机”与中法战争
清朝统治的衰退与伊犁事件
缅甸和越南的局势
中法战争和边境经营的僵局
围绕琉球与朝鲜李朝的日清关系
近代初期的日清关系与台湾出兵
清朝边境统治的重考与日朝修好条规
日清之间围绕朝鲜问题的对峙
日清战争与马关条约
日本的战争准备与光绪帝亲政
甲午农民战争与中国·日本
日清战争的爆发与李鸿章
马关条约与“台湾民主国”
第三章 民族主义的诞生——戊戌变法与义和团
列强瓜分中国与变法派的登场
政治城市·北京
列强瓜分中国
“天演论”的冲击与变法派的登场
强学会与谭嗣同的“仁学”
变法运动与戊戌变法
日本模式的提起
戊戌变法拉开帷幕
伊藤博文的中国之行与戊戌变法
反基督教事件和义和团的出现
宗教的时代
基督教的中国传教与仇教事件
义和团的登场
北京的义和团与清朝、列强
义和团攻入北京
清朝宣战与北京笼城战
八国联军与北京议定书
另一个义和团:中国人移民问题与抵制美货运动
日本人的义和团观和中国保全论
美国的反华侨暴动与黄祸论
对美国产品的抵制运动和民族主义
第四章 大清帝国的黄昏——末代皇帝与辛亥革命
清末中国人留学日本和日俄战争
一百年前的日本留学热
派遣留学生与日本冲击
留学生的反清与反日
孙文的出现和日本
孙文的生平和洪秀全
兴中会成立与广州起义
与宫崎滔天的相遇
两广独立计划和惠州起义
革命派的成长与中国同盟会
激进派留学生与孙文
革命派的成长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中国同盟会中的孙文
寻求救国之路
梁启超和中国同盟会的论战
中国同盟会的路线对立与内部纠纷
光绪新政和张謇的立宪改革
清帝国的黄昏与辛亥革命
宣统帝溥仪的生平
摄政王政治与铁路国有化问题
同盟会中部总会与武昌起义
袁世凯重新上台与清朝灭亡
第五章 “民国”的考验——袁世凯政权与日本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
一发暗枪所引发的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与临时约法
袁世凯的“开发独裁”和地方民族主义
二次革命与袁世凯政权
孙文访日及日本对辛亥革命的反应
善后大贷款与二次革命
袁世凯政权与其特质
中华革命党与孙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二十一条”要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日本占领青岛
“二十一条”要求与中国
反日民族主义的高涨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日本
袁世凯的野心和不安
古德诺与帝制运动
日本的动向与坂西利八郎
护国运动和军阀混战拉开帷幕
护国运动与袁世凯之死
段祺瑞政权与西原借款
清朝复辟事件与护法战争
第六章 青年的季节——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改革和蔡元培
制定国语和关于妇女解放的讨论
鲁迅和文学革命
鲁迅的日本时代与办事员生活
文学革命与《狂人日记》
《阿Q正传》和中国社会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
两个巴黎和会
五四运动开始
运动的扩大与拒绝签署条约
日本留学生的动态和吉野作造
接纳马克思主义和成立中国共产党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接纳
共产国际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七章 革命尚未成功——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
华盛顿体制与孙中山的革命方针
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演讲
华盛顿条约与军阀混战
陈炯明的联省自治与马林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蒋介石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黄埔军校与蒋介石
孙中山的北上和逝世
《无花的蔷薇》与北伐开始
鲁迅与三一八惨案
蒋介石的崛起与中山舰事件
北伐战争与湖南农民运动
鲁迅的广州之行与北伐军的胜利
北伐过程中的政治斗争与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
四一二政变与国共合作破裂
南京事件与蒋介石
中共领导的上海武装起义与四一二政变
国共合作的破裂与鲁迅
第八章 内忧与外患之中——南京国民政府与九一八事变
重兴北伐与出兵山东
皇姑屯事件与日本
蒋介石的下野和访日
济南事件和佐佐木到一
北伐成功与南京国民政府
张学良的登场与南北统一
关税自主与日本
中原大战和广州国民政府
毛泽东的山区革命和围剿
伟大的农民领袖毛泽东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梁漱溟
反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九一八事变和末代皇帝
柳条湖事件与日本
战争升级和南京国民政府
末代皇帝再度粉墨登场
第九章 筑起抗日长城——“满洲国”与长征、西安事变
“满洲国”的成立与现实
一·二八事变爆发与鲁迅
“满洲国”的成立与善意的恶政
李顿报告书与侵占热河
安内攘外与长征的开始
安内攘外政策的提出和第五次包围讨伐战
起死回生的长征
遵义会议与周恩来
高涨的抗日情绪
蒋介石的抗战准备与独裁体制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与鲁迅
日本分离华北与一二·九学生运动
义勇军进行曲与八一宣言
西安事变与张学良
苦恼的东北军统帅
用事实回答
被监禁的蒋介石
蒋介石周恩来实现会谈
第十章 边境的街道和人们——香港、台湾和上海
异文化的窗口香港和上海
显示时代活力的边境
创建时期的香港和上海
日本音吉与唐行
近代文明的洗礼与东亚同文书院
台湾与日本型近代的走向
台湾总督府与后藤新平
《台湾青年》与设置议会请愿运动
雾社事件与《沙鸯之钟》
大革命时期的上海与香港
五卅运动与省港罢工
台湾共产党与朝鲜人的独立运动
尾声·鲁迅的遗言与日本人
鲁迅之死与内山完造
鹿地亘的日本人反战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