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为后辈所留下的文化价值和集体回忆远远无法用金
钱衡量,他凭自己的一笔之力,撬动了难以估量的商业价值
10月30日,大师陨落。
金庸离去,由其作品而衍生出的产业和行业仍在四面开花,而借由“金庸剧”出道或成名的艺人中,也不乏登上明星富豪榜或身家不菲者。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在杨过力敌金轮法王,并在酒楼上与乱石阵中救了黄蓉、郭芙和武氏兄弟后,郭靖告诉了他这八个字,希望他日后在名扬天下后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这段关于“大侠”的讨论,出现在《神雕侠侣》 第二十回。故事中,郭靖用百余字感染了杨过,告诉了他“行侠仗义、济人困厄”的侠之小者与“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的价值观。
金庸先生除了是武侠奇才,其商业能力也不得小觑。1991年,金庸一手创办的明报集团在港交所上市后,当年他在《资本杂志》的“香港华人富豪榜”上排第64位,被誉为文人致富的励志佳话。
金庸用了15部小说、1427个人物、约1000万字构建了一个充满了豪气柔情、爱恨情仇的武侠江湖,成为数代人侠客情结的启蒙者。
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影视剧、手游等改编热潮的兴起,这些改编已经和金庸的武侠作品本身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华人世界当之无愧的“第一大IP”,金庸作品被搬上荧屏的次数远远超过其他同类作家。
“商人”金庸,是“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之外的另一个传奇故事。
创办明报获利颇丰
1959年,金庸的武侠小说震动文坛,趁着知名度炙手可热的时候,金庸创立了自己的报纸——《明报》。金大侠的出色生意头脑,在这一点上展现无余。
《明报》创办时,资本仅10万元港币,金庸出8万,另两万为他的中学同学沈宝新所出。金庸是当仁不让的主笔,一方面用连载《神雕侠侣》吸引读者,一方面用社论时评来打名号。
金庸的好友、雇员,同为著名作家的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当时许多人为了看金庸武侠的连载,开始关注《明报》,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终于开始盈利。
除了写作高产,金庸对报社的“铁腕治理”也很出名。在实际运营时,金庸一直秉承的宗旨——办报纸,不能过分浪漫。
金庸开创《明报》时,就一直实行“微薪制”。他对年轻的记者说,在《明报》工作是他们的光荣,别看就这么一点工资,还有人排队想进来。
同时,金庸给作者的稿费也不高。不少名专栏作家,如张小娴、亦舒等都是从《明报》出的名。以金庸和《明报》的江湖地位,即便稿酬低,也会有很多作家、记者甘心“奉献”。
1991年3月22日,明报集团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当时市值达到7.8亿港元。当时金庸握有60%股权,沈宝新占15%,公众占25%。
考虑到当年金庸与沈宝新创业本金仅有10万港元,这样的投资回报率也算得上十分出色了。
2010年,在作家财富榜上,金庸就以350万元版税高居第12位;2011年的作家财富榜上,金庸仍以220万位居第19名。到2014年,金庸在第九届作家榜以330万版税位居第27名,2015年的第十届作家榜中以850万版税位居第17名。仅这四年的版税收入合计已超千万。
众多作品影视化之路
早在1958年,由峨眉影视公司出品的《碧血剑》拉开了金庸武侠进军大银幕的序幕。
据不完全统计,金庸先生的15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包括36部电影、66部电视剧,共102部之多。其中“射雕三部曲”系列被翻拍最多。
据统计,《神雕侠侣》前后共被翻拍过9次电视剧,其中最经典、最广为人知的、霸占荧屏最久的当属95版古天乐、李若彤主演的《神雕侠侣》,当时在香港收获了20%的收视率。该剧在内地播放时,同样造成轰动。
紧随其后的是7次搬上荧屏的《射雕英雄传》。此外,《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鹿鼎记》《书剑恩仇录》都被翻拍过7次电视剧,《天龙八部》《雪山飞狐》被翻拍过5次电视剧,包括《碧血剑》《侠客行》在内也被翻拍过4次之多。
当然,除上文提到的外,在众多改编版本中还有不少经典的传世之作,如徐克导演的《东方不败》,胡军和林志颖版《天龙八部》,陈小春版《鹿鼎记》等等。可以说,金庸先生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撑起了中国影视剧产业的半壁江山。
因为影视化,83版《射雕英雄传》捧红了黄日华、翁美玲,同时还让罗文和甄妮合唱的《铁血丹心》传唱,成为香港乐坛金曲。从这时起,武侠风格的粤语歌,也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留下无法抹去的烙印。
可以说,金庸先生的剧集见证了香港电视产业与音乐产业的两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因为内地引进了《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等大量的剧集,不仅丰富了当时内地比较单一的影视剧内容市场,作品中的武侠世界、金庸先生通过作品所折射出的世界观更是深深的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
超级“IP”,价值持续放大
金庸的武侠小说可以用一句对联概括:“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据不完全统计,算上《越女剑》,金庸在18年内完成了约855万字的创作。在他的武侠世界里,为读者创造了至少1427个人物、97个门派和401种武功。
事实上,金庸先生的作品,并不局限在影视化。1996年,台湾的河洛工作室发行了一款名为《金庸群侠传》的DOS版电子游戏。游戏中,把金庸先生的14部长篇小说称为“十四天书”,玩家由现代穿越到游戏世界,游戏的目标就是找齐十四天书,开启传送门回家。
《金庸群侠传》是中国第一款开放型世界游戏,融合了金庸小说中的主要正反派角色,以及重要场景、事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创造了“金庸宇宙”,甚至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一时无两。
据记者统计,作为著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一代宗师,金庸著作衍生作品包括电影36部、电视剧66部、动画1部、漫画11套、电脑游戏33部。而这百余部影视作品中,不少都曾将当年的“小生”提携至今日大咖。
回过头看,除了武侠文化巨大的艺术价值本身,金庸武侠作品完成了从电视剧、电影再到游戏等衍生品全产业链的深度开发,也实现了不菲的商业价值。
金庸先生的离去,让我们悲痛,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部部难以超越的经典,我们会永远铭记金庸先生给我们描绘的江湖、朝堂,因为他的武侠江湖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