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以下簡稱“綱要草案”)中,實施父母育兒假首次正式在綱要草案中落地,此前尚處於探索階段。綱要草案中提到,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在關於教育的內容中,綱要草案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60%,在邊境建設100所“國門學校”。
改革完善人口統計和監測體系
綱要草案中提到,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動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釋放生育政策潛力。完善幼兒養育、青少年發展、老人贍養、病殘照料等政策和產假制度,探索實施父母育兒假。改善優生優育全程服務,加強孕前孕產期健康服務,提高出生人口質量。建立健全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全方位幫扶保障制度。改革完善人口統計和監測體系,密切監測生育形勢。深化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健全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60%
在關於教育的內容中,綱要草案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60%。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支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高質量本科教育,推進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和特色發展引導機制,增強高校學科設置針對性,推進基礎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穩步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規模。優化區域高等教育資源布局,推進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振興。
鞏固提升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
綱要草案還提出,在邊境建設100所“國門學校”。推進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鞏固提升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92%以上。規范校外培訓。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學前教育毛入園率提高到90%以上。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其中列出的教育提質擴容工程顯示,以教育基礎薄弱縣和人口流入地為重點,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4000所以上。在邊境縣(團場)建設100所“國門學校”。
其他亮點
城鎮化
鼓勵都市圈社保和落戶積分互認
綱要草案指出,依托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中心城市,提高一小時通勤圈協同發展水平,培育發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
以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等軌道交通為骨干,打通各類“斷頭路”“瓶頸路”,推動市內市外交通有效銜接,提高都市圈基礎設施連接性貫通性。
鼓勵都市圈社保和落戶積分互認、教育和醫療資源共享,推動科技創新券通兌通用、產業園區和科研平台合作共建。鼓勵有條件的都市圈建立統一的規劃委員會,實現規劃統一編制、統一實施,探索推進土地、人口等統一管理。
養老
逐步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
綱要草案中提到,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加大養老護理型人才培養力度,擴大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供給,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佔比提高到55%,更好滿足高齡失能失智老年人護理服務需求。逐步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完善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年人補貼制度和特殊困難失能留守老年人探訪關愛制度。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強化老年人權益保障。
要綜合考慮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勞動力結構變化等因素,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促進人力資源充分利用。發展銀發經濟,開發適老化技術和產品等新業態。
民生
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
在民生福祉方面,綱要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的民生福祉要達到新水平。
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基本同步。
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5%,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
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生態
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下降10%
綱要草案指出,堅持源頭防治、綜合施策,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要加強城市大氣質量達標管理,推進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10%,有效遏制臭氧濃度增長趨勢,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持續改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空氣質量,因地制宜推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工業窯爐治理、非電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綜合整治,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分別下降10%以上。
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協同機制,加強重點流域、重點湖泊、城市水體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總量分別下降8%,基本消除劣V類國控斷面和城市黑臭水體。開展城市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推進重點流域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
推進受污染耕地和建設用地管控修復,實施水土環境風險協同防控。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防治。重視新污染物治理。
本版文/本報記者 張夕 統籌/劉曉雪
(責編:池夢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