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从金庸联想到“专班”?金迷都知道,武侠作品对于金庸来说,初衷并非专业,报业才是其主业,为了吸引读者,金先生在主政的媒体上连载武侠作品,一发不可收,“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终成武侠作家泰斗。
好在,笔者留意到目前力推“专班”制的,多为经济等领域。这一工作制好在哪?主要观点是现代经济分工越来越细,跨行、跨界、跨部门,已非单一部门几个人员,能从头到尾一揽到底。
比如一个工业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至少包括发改、经信、安全、环保、科技、质监、招商、金融、市场监管、消防、规划、建设、国土等诸多部门的职责与担当。要发展壮大,说实话,无论哪个部门缺位,都不行。
强调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既离不开数量的增加,更离不高效率的提升、动力的变革,如何让众部门形成合力、杜绝阻力、减少摩擦力,专班制确实是好载体,关键在于机制体制的保障与添力。
值得关注的是,“专班”制的作用,我们不可无限放大。一个项目明确目标之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至为重要。读《金庸传》,笔者最佩服是他的坚持,白天要当好主编,一版时评是主业;另一方面,连载版面也不能开“天窗”。思接当下,下笔写侠,如不坚持,哪里还有这等辉煌成就?——新闻毕竟是易碎品,重读当年时评,金先生想必也会莞尔不语,而对副业成就的武侠作品,却是几易其稿,更是让几代人膺服——这不,刚上初中的女儿,仅读了《射雕英雄传》和《笑傲江湖》两部作品,已叹为观止。如果笔者将先生那些当年时评推荐给她看,哪怕是最为精彩的一篇,想必也让初一学生苦不堪言。
其实,金庸当时肯定是有开个“武侠作品专班”的实力与能力,但他没有;古龙开过,让人代笔那几本,至今让古迷扼腕:“如果古大侠亲自写,肯定精彩多了。”
莫让“专班制”沦为形式,可以学学金大侠。
(责编:张丽玮、戴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