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出嫁,娘家人总会想尽办法为女儿置办一份体面、像样的嫁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姑娘出嫁,娘家陪的嫁妆往往是“就地取材,自家加工”。好多人家姑娘还没定亲,父母就准备嫁妆了,他们在门前屋后选择两三棵粗壮笔挺的洋槐树,刨倒后放到村头的池塘里沤上几个月,然后捞上来剥去树皮,再锯成树段后放到自家门前“风干”,这样的木料日后打成家具结实耐用,不易生蛀虫。不久媒人上门了,女儿定亲了,父母便请来乡村的木匠加工制作嫁妆,嫁妆一般是用自家木料加工的脸盆架、大木箱子、梳妆台和五斗橱。
到了七八十年代,农村经济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们的追求也水涨船高,条件较好人家的嫁妆力求“三转一响”,即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那时手表一般是南京的钟山、扬州的琼花,当时价格三四十元钱一块;缝纫机大都是熊猫或蜜蜂的,一百七八十块钱一台;自行车大多是永久、凤凰或飞鸽的,二百七八块钱一辆;收音机是百花的、红灯等牌子,一般也是三四十块钱。置办“三转一响”约需五六百元。有的人家条件不好,筹不了这么多钱,但又要面子上好看,只好向男方那头多要些“彩金”,“借花献佛”动用男方提供的“彩金”置办嫁妆。
九十年代后,农村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农民经济条件大有好转,姑娘的嫁妆也紧跟形势和潮流,开始时兴电视、收录机和组合家具“三大件”。刚开始电视机是黑白的,四五百元一台,后来时兴彩色的,大部分人家的嫁妆都是21英寸熊猫的,两千多元一台;收录机品牌较多,有燕舞的、百花的、上海的,一台一百多元到四五百元的不等;组合家具一般一千五百元上下一套。
特别是顺义县改成顺义区后,国家推行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如取消了农业税、发放农机补贴、种田补贴和养殖业补贴等,还实行了农村新合作医疗保险、老人养老金等制度,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乡亲们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各显身手,如鱼得水,从事特种养殖、发展高效农业,兴办各类工业项目,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尤其是9O后的姑娘不少是独生女,她们是父母一生的牵挂,父母希望女儿出嫁后有着富裕、优越的生活环境,所以女儿出嫁时娘家置办的“嫁妆”更加体面和风光,不少人家陪给女儿电脑、轿车甚至城里的商品房。
姑娘结婚后,依然和“娘家”保持密切的来往,同父母视频聊天。大部分农村女孩子都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她们有梦想,有追求,远离乡村、远离父母,往往在工作中觅得知己,寻得佳偶,双双携手在大中城市置房成家,安居乐业,她们所需要的“嫁妆”,其实就是父母慈爱的目光和深情的祝福。现代农村年轻人的婚姻,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彻底改变了传统“嫁妆”的概念和意义,大大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
俗话说“一叶知秋”,从大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四十年里农村姑娘嫁妆的变迁,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经济条件、农业的生产结构、农民的物质文化追求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金克珍
链接“我与改革开放”故事征集活动已经启动,名为“我与改革开放”故事征集的活动官方微信、微博同时开通。文字作品请发送至大赛邮箱wyggkfgszj@163.com或wyggkfgszj@126.com(两个邮箱任选其一);视频作品上传,请登录优酷、爱奇艺、第一视频、梨视频、六间房任一家承办视频网站活动专题页面参与活动。
本版整理/记者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