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改变,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冬季旅游作为旅游的一个细分领域,近年来在旅游人数上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11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布《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冬季旅游产品供给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冬季旅游产品供给,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季节特点的冰雪旅游、温泉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民俗旅游、避寒旅游等冬季旅游优质产品。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思敏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旅游行业都存在旺季和淡季之分。冬天显然是旅游的淡季,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前提。“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挖掘冬季旅游的潜力和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优质冬季旅游产品供给 《通知》要求,各地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于冬季旅游产品供给的全过程,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和旅游特色资源,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季节特点的冰雪旅游、温泉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民俗旅游、避寒旅游等冬季旅游优质产品。组织开展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迎新春、庆佳节、展民俗、享欢乐的冬季节庆民俗旅游主题活动。
当前,消费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今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8%。与此同时,旅游消费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我国旅游、购物、服务消费增量提质趋势显著。国庆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26亿人次,同比增长9.4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90.8亿元,同比增长9.04%。另有国庆期间消费数据显示,居民实物消费个性化、服务消费智能化,形成驱动消费升级的新格局。
旅游作为一种提高生活品质的消费行为,对于季节、温度等都具有一定要求。冬季旅游与普通相比有哪些差异呢?
杭州华清旅游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朱跃武认为,冬季与其他三季相比,虽然存在气温低、色彩素、白天短、水景弱、不便多等不利于开展旅游活动的客观因素,但是冰雪魅力、进补佳季、浓情节庆、多彩民俗等独特优势为冬季旅游产品的打造提供了无限可能。发展冬季旅游,要从景区景点、度假区、旅游城镇等地的资源出发,进行系统化的思考,从景观性产品、参与性产品、保障性产品等多角度创新冬季旅游。
刘思敏则表示,季节性差异对旅游的影响较大。天气降温之后乔木落叶,花草枯萎、河水断流等等问题,致使许多优美风景黯然失色,观赏价值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进入寒冬期的北方多以刺骨的冷风和团绕的雾霾,不利于人们户外旅游活动的开展。“因此,冬季旅游产品需要走品质化和差异化路线,并及时做好气候监测、预警等方面工作。”
与此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此次文旅部发出的《通知》在配套服务上也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比如,及时发布景区营业时间、天气预报、游客最大承载量等信息;提高网络售票比例,科学引导分流游客,减少游客排队等候时间;增设临时停车场、移动厕所、电子导游,以及环卫、安全等服务设施。
冰雪旅游市场规模达1.7亿人次 冬季旅游在过去一直被行业内称为“冷资源”,之所谓被称为“冷资源”,是因为冬季旅游存在季节性缺陷,容易导致景区工作人员和旅游设备的闲置,从而对存量资本造成浪费。与此同时,如何用冷资源引爆热旅游也成为旅游行业内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通知》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冬季旅游产品宣传推广。各地要加大对冬季旅游惠民措施、优惠政策和特色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扩大信息覆盖面,努力解决冬季旅游信息不对称问题,使更多的游客了解冬季旅游政策和信息。其次,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举办冬季旅游产品推广周和冬季旅游产品线上推广季活动,扩大冬季旅游品牌市场效应。利用大数据资源,指导发布一批群众喜爱的冬季旅游品牌,积极引导冬季旅游需求。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冬季旅游、尤其是冰雪旅游已经成为一项热门旅游项目。
从中国旅游研究院和途牛旅游网联合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18)》来看,2016~2017年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市场规模达到1.7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约2700亿元。预计2021~2022年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达到3.4亿人次,收入达到6700亿元,冰雪旅游将带动相关产业的产值达到2.88万亿元。
朱跃武认为,冬季旅游对于服务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温保暖,让游客能及时喝到热水、吃到热饭、洗到热水澡、温暖住宿,要搞好简单必要的医药服务,不让感冒、腹泻等小毛病影响游兴等。“如果能够解决好这些服务保障问题,也能激发消费者冬季旅游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