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晚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Putnam)在北京大学做了一场“何为社会资本”的报告,分享他50年来的研究成果。在提问环节,这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前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学院院长、前美国政治学会主席被问及新技术能否建立新的社会联结,他表示对此缺乏研究。
我当时不在现场,如果在,我会建议他到轻松筹等代表中国互联网最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机构考察一下。之所以想这样建议,是因为通过对轻松筹的关注,我发现这个平台通过对社会资本的运营——或许他们在一开始只是基于朴素的医疗互助公益理念,并没有社会资本的概念——打通了连接性社会资本和粘连性社会资本的通道,并实现了社会资本变现为金融资本——当然又反哺了社会资本——,从而实现了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国内还大多将社会资本理解为与国家金融资本相对应的民间金融资本时,发达国家的商业机构已经基于社会许可运营(SLO)理念,非常重视社会资本。“官方”定义,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关系网络(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由此产生的互利互惠和互相信赖的规范,俗一点讲,就是我们国人比较强调的“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网络——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集体、无论是否身处其中——都是有价值的,且这种价值在某种程度不可替代。
按帕特南社会资本的理论,我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划分为一类是互相在“朋友圈”内的即粘连性社会资本,另一类是“朋友圈”之间的即连接性社会资本;“朋友圈”内的人际关系有着高信任和高忠诚度的特点,圈内成员甘愿让渡个人权利。而圈外的人际关系殊难建立,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同阶层、群体、种族、宗教的人很难达成共识,更遑论合作了。所以,把圈外的人拉进圈内或圈内辐射、影响和左右到圈外的人际关系,就有利促成更加广泛的合作。
轻松筹平台的出现恰恰搭建起了各个不同的“朋友圈”之间的一座桥,或者说填补了阻碍不同“朋友圈”之间的“结构洞”:不同的、原本没有直接联系的“朋友圈”之间因为某个人的“跨界”,将朋友圈内的熟人社交建立的高信任度和高忠诚度传播辐射、影响甚至左右到圈外,从而解决了“朋友圈”间难以信任的问题,奠定了合作的基础。
从轻松筹采取的各项确保这种信任和忠诚度的措施来看,一切皆在消弥导致风险的不确定性——从技术升级、严把审核关,到行业内首推“黑名单”制度,再到畅通举报渠道,确保信任不受伤害,由此轻松筹作成为最大的“朋友圈”,也拥有了最多的社会资本:在轻松筹这个“朋友圈”内,因为信任和忠诚,注册用户和会员甘愿让渡个人权利——不论是公益捐赠还是交换。当所有的连接性社会资本都成为轻松筹的粘连性社会资本,这种资本最有效的集中方式一旦确立,轻松筹就基本完成了其闭环但开源的商业模式——以大病救助、轻松互助、轻松e保、轻松公益、轻松健康五大品牌为核心的健康保障体系。
第一道保障是防患于未然的“轻松e保”,专注于为民众精选符合个人和家庭需求的保险产品,主要采取场景化及用户画像描写的创新优势精准互联网+模式,通过月付、轻松e保卡等形式,将不同维度健康和意外险纳入保障范围,为广大用户提供不同层面的保障。值得一提的是,轻松e保更是与中再、华泰保险联合发布首款全产业链区块链保险产品,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第二道保障是轻松互助,采取“抱团取暖”的健康互助机制,用户存10元加入互助后,其中一位会员生病,其他会员在互助金中均摊医疗费,真正实现一人患病,众人均摊的救助模式。作为国内成立时间最早,也是用户基数最大的大病救助品牌,轻松筹首创的“大病救助”则是健康保障第三道保障,为患者提供高效、透明的筹款渠道。第四道保障是轻松公益,作为民政部指定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做好平台、政府、公益组织相互衔接的桥梁。第五道保障是轻松健康,是一款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的健康产品服务系统,便于用户更高效便捷的管理健康。
通过疾病医疗救助这个管道,将原本陌生的人际关系引流为信任度和忠诚度都较高的社会资本,并相应提升轻松筹的品牌和公信力,提升汇聚新的社会资本的号召力。此信任度和号召力,为自身获取更多的回报和服务奠定了基础:推出同样以解决疾病救助为目的的商业产品轻松e保作为轻松筹平台的商业产品,以契约方式将信任和忠诚予以法律保障。
借助这种社会资本的积累模式,自2014年9月成立以来,作为国内最大的健康保障平台,轻松筹首创的“大病救助”模式帮助众多病患在第一时间解决了医疗资金的需求问题。目前,其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的注册用户数突破了5.5亿,帮助超过253万个家庭筹集善款超过255亿元。而轻松筹旗下的轻松互助平台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健康互助平台,其会员注册数突破6000万,已救助会员1347位,累计划拨互助金超过2.7亿元。
这5.5亿注册用户及6000多万会员,现实中是不可能互相认识的。但大家愿意把善款放在这个平台上,就是基于从“朋友圈”熟人社交的信任到对整个平台和机制的信任,从而实现了社会资本从圈内到圈外的跨越和积累。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社会资本的吸纳、运营和变现,是轻松筹商业模式不同于其他互联网众筹模式过度强调金融资本和商业目的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这决定了对它的价值判断不能仅从传统的财务角度小觑,而应从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2013年发布的综合报告框架六大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制造资本、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社会与关系资本)的角度综合评估。无疑,轻松筹是目前我们在国内看到的,以社会资本运营为纽带,将金融、制造、人力和智力等资本最终变现为现金收益的典型代表。
轻松筹的这种变现充分体现在数据上:以覆盖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5.5亿注册用户及6000多万注册互助会员为总社会资本,产生了500万投保商业用户;在代表社会资本和轻松筹初心的255亿善款及划拨的2.6亿互助金背后,是轻松e保凭借单月规模保费破3亿,单款保险购买转化率最高13%的优异成绩坐上了行业的头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