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剧本是戏曲之本,那么作曲就是其灵魂。
今年72岁的高鼎铸是省内著名戏曲音乐理论家,从事艺术工作40余年来,先后创作戏曲、歌舞剧、话剧、电视剧音乐作品70余部,对戏曲的发展也有深深的思考。“戏曲是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文艺形式的多样化,对戏曲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原来戏曲是受众面最广的文艺形式,现在戏曲观众越来越少。戏曲一定要保持本来的特色,另外在这个基础上要有新的发展和创作,让传统的艺术有一定的时代感,与现在的审美接轨。”
其实,“对剧种来讲最大的区别是在音乐唱腔上,同样一个剧本,京剧可以演,吕剧也可以,但是怎样区别剧种呢?最主要的是音乐唱腔,从作曲者的手中体现作曲特色。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剧目保存了下来,有些就消失了,原因就在于唱腔音乐不被观众喜爱了:一是非常固守,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二是改动太大,脱离了本剧种的特色。”当然,地方戏受地域特色的影响很大。“吕剧在济南、胶东地带受欢迎,但是到了鲁西南就喜欢高亢激昂的梆子。”
对此,高鼎铸对于作曲也有自己的要求:除了要熟悉本剧种的传统音乐,二是掌握现代的作曲技法,三是要有生活阅历。“要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了解,从不同渠道了解不同方面、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生活特点和习惯,才能很好的塑造人物。”
这次高鼎铸打算带着四个学生做一些新尝试:先做历史剧《惊蝉记》,此后想把一些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改编。“比如把吕剧的《姊妹易嫁》拿过来改成柳子,这是一个比较方便的做法,既增加了剧目,又锻炼了学生的创作水平。另外如果有合适的现代创作剧目也让他们创作。除了这些以外,创作几个器乐曲,争取通过三年的时间让这几个学生能够独立担当大型剧目的创作。”高鼎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