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五、瓜、冰、边、效、凌、纵、缩、露、湘”,时任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局长郭平欣将这几个字摆在王选面前。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在计算机中做出这11个结构笔画各有特点的汉字?这是对王选高倍率信息压缩方案和高速复原方案的大检验,王选接受了挑战。
今天,我们看到的几乎每一份中文的报纸、杂志,都凝结着王选的心血与智慧。中国汉字多达数万,常用字也有3000字之多,而西文只有26个字母,相比而言,汉字字形的存储成为突出的难题。
好心的朋友劝告王选,“精密汉字照排系统是一项风险很大的高科技攻坚战,你这病弱之躯怎么能承受得了?搞好了会皆大欢喜,搞不好会遭多少人嘲笑和指责。你还是想好了再做决定吧!”此时,王选已经38岁了,连副教授都不是,而且还是个“老病号”,每个月领40元劳保工资维持生计。
王选发现,汉字虽然繁多,但仍然有规律可循。每个汉字都可以细分成横、竖、折等规则笔画及撇、捺、点等不规则笔画。对于规则笔画,可以用一系列参数精确表示;对于不规则笔画,可以用轮廓表示。因此,用轮廓描述和参数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压缩空间。
1975年,王选开创性地研究出一整套高倍率汉字信息压缩、还原及变信技术,使得激光精密照排成为可能。这项成就,将西方国家远远甩在后面,也使得王选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获得欧洲专利的科学家。
“一场新的印刷革命的开端”
1980年9月15日,一本26页的样书印刷成功,标志着上千年的“铅与火”时代的谢幕和“光与电”崭新时代的开启。这本小册子是《伍豪之剑》,完全由王选发明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排出。这是中国第一本由激光照排技术完成的图书,也是中国告别铅字历程中排出的第一本书。邓小平同志见到书后,批示“应加支持”。
“如果说活字印刷是一次印刷业革命的话,这个系统的诞生,将是一场新的印刷革命的开端。”《人民日报》文章评价道。
3年时间,王选和他的激光照排系统在海内外市场上创造了一个神话:占据了中国报业99%,海外中文报业80%的市场份额。
2006年王选因病去世,北京大学连夜为他设立灵堂,万人网上祭典。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这样评价王选的一生:“王选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探索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子,塑造了一座自主创新的丰碑,这是王选同志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1981年11月6日
九位诗人的诗集《九叶集》出版
诗人艾青在《中国新诗六十年》中说:“日本投降后……在上海,以《诗创造》与《中国新诗》为中心,集合了一批对人生苦于思索的诗人:王辛笛、杭约赫(曹辛之)、穆旦、杜运燮、唐祈、唐莳、袁可嘉以及女诗人陈敬容、郑敏……等。他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的传统,采取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
这本选集是这九位诗人在四十年代的作品,呈献着当时还是青年的他们对当时丑恶现实的多样的反映,他们尝试着运用西方现代诗歌的新技巧来凸现当时曲折复杂的斗争,也抒写了他们自己在祖国黎明前的呼唤,他们的诗是当时历史的忠实映现,也是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中新跨出的一步。
1952年11月6日
美国试爆首枚氢弹
1952年11月6日,在当时由美国政府托管的马绍尔群岛上,一个巨大的蘑菇云从地面升起。由美国制造的、人类第一枚氢弹“麦克”试爆成功了。这个武器的威力远远超过了其设计者们的预计,顷刻间将附近的一些小岛化为灰烬。
1948年11月6日
淮海战役爆发
淮海战役一角新华社发
1948年11月6日,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联合举行淮海战役,整个战役由邓小平、陈毅统一指挥。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国民党军55万余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1947年11月6日
石家庄解放
1947年11月6日,石家庄市解放,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较大城市之一。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与历史上的今天息息相关——
1901年11月6日
杨开慧出生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11月6日出身于湖南长沙板仓(现长沙县开慧镇),杨昌济之女。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的助手。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3年。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敌人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赞其为“骄杨”。
1893年11月6日
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逝世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杰出的音乐家。他与梅克夫人的友谊,是音乐史上一段动人的故事。
梅克夫人是一位有钱的寡妇,作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知音”,从1877年起每年给他提供6千卢布的资助,让他专心从事创作。从此两人书封往来13年之久。他们通过书信,抒发各自的情感,互为精神支柱,他的《第四交响曲》就是献给海克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