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有一些生意人嗅到变化的气息,转而投身进口行业,这在一向以出口为导向的义乌显得颇不寻常。施新雨是义乌泰美家全球优选的总经理,当《环球时报》记者来到义乌采访时,他正打算前往上海参加进博会,寻找更优质、更广泛的货源。“国内市场对各类消费品的需求量很大。”施新雨对记者这样解释自己转行的初衷,不过他也表示,“在这个赢家通吃的时代,像我们义乌这样传统做出口的中小企业,要做进口还需要面临如何打开销售渠道、如何打造物流包装等各个环节的问题,挑战依然非常巨大”。
有意思的是,还有许多商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原本就对美国市场不那么感冒”,因为出口美国的程序太复杂,各种要求多,政策也时不时变化,很多商品经常利润很薄。“如果有美国客人来找我们做生意当然会做,但我们也没太大兴趣发掘更多美国客户,”有的商户告诉记者,“如果现在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未来我们还会要求美国客户付现金,降低我们自身面临的风险。”
面对外部挑战、内部监管加强……
一名女商人的目标:与“德国制造”争高下
除了贸易战,义乌还需要面对更多挑战:就外部而言,欧洲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缓导致需求下滑,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成为中国中低端消费品生产的有力竞争对手;从内部来看,在中国城市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安全监管、环保等政策措施愈发严格,许多小微企业不得不搬离或关停。对义乌而言,寻找产业升级等新出路已迫在眉睫。
面对挑战,义乌商户古乐扎德五金工具致力于打造高质量产品,与“德国制造”一争高下。白云怡摄
王晓娜所在的古乐扎德五金工具是首批尝到产业升级甜头的企业之一。该公司主营高端农用、工用和建筑用五金用具,去年一年的出口总额大约是6000万元,其中超过40%是高附加值产品。今年,他们的销售总额预计将“逆势”上涨至少10%。王晓娜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期间,时不时有外国客人走入店铺,向她询问各类产品的报价。
王晓娜告诉记者,她的公司从3年前开始主攻高端市场。“比如这把钳子,前端这块是铬钒钢,专业的工业高端钢,建筑和工业上用的钢丝、铁钉都可以夹断,且耐用性很强,至少可以夹2000次。”王晓娜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不要小看这把小小的钳子,这样品质的现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和德国造得出来,其生产环节也无法转移到东南亚,因为那里不具备技术、成熟的产业链及其所需的工人。所以别人每把卖8.5元,我们卖13.5元,照样很多人愿意买。而且,它的利润率可以达到30%,这一利润空间意味着我们消化外部风险的能力比较强。”
这名女商人还有更雄心勃勃的计划:她要在未来3年继续提升产品质量,好在全球市场上与“德国制造”一争高下。“现在很多客人还是对德国货更信赖一些,这也正常,德国人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有了今日的积淀。但我相信,不出三五年,至少在我们这个小领域,‘中国制造’肯定可以和‘德国制造’分庭抗礼。”
在义乌人为求变求发展而努力的同时,义乌当地政府也在加快推动这座城市的转型。在国际商贸城中,义乌市科技局专门开设一个高新技术产品体验馆,在这里展示智能家居、3D打印笔、抑菌刷毛牙刷等“更新换代”后更具科技含量的产品,为义乌小商品的未来指出方向。
与此同时,义乌政府也在加大对电子商务的扶持,先后成立了26个电商产业园,以解决义乌小商品“产”与“销”的结合问题。在实地走访过程中,《环球时报》记者发现,不同于外界对“电商打垮义乌小商品城”的简单想象,义乌生意人对电商相当欢迎。许多人告诉记者,电商为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销售量,而由于义乌主要面对的是大宗采购,客户依然需要到实体店看过货品后才下单,“只是现代通信技术让他们减少了亲自前来的次数”。
在刚刚结束的第24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上,义乌共吸引20.4万多名访客和买家,同比增长13.09%。博览会期间达成6万多笔交易和合作意向,总成交额184.28亿元,同比增长3.1%。
数据的增长固然让人欣慰,而人的变化则更令人惊喜。在和《环球时报》记者讨论中美贸易战和其他种种挑战时,施新雨突然讲了这样一段话:“人类正在从‘大工业’时代迈向‘数字化’时代,所有的逻辑都会推倒重建:工业时代是线性的、连续的、可预测的;数字时代却是断点的、突变的、不可预测的。工业时代在于占有和拥有,数字时代在于流动和分享。”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些描述来自于他最近看的一本书:《世界在变软》。一瞬间,眼前的这名浙商仿佛与30多年前“鸡毛换糖”的义乌人的影像重叠在了一起,穿过时间的光影,两者的形象似乎既一样,又不一样。
或许,义乌和义乌人都在经历着一场时代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