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自从配戴上神奇的耳朵,才知道美好的人间,不止用眼睛去欣赏……”位于南京市丰富路上的一个小院里,时常传来牙牙学语声、朗朗读书声。这里是江苏省儿童康复研究中心。在这里,很多孩子喊出第一声“妈妈”;在这里,很多孩子受益于免费人工耳蜗项目而重新开口说话。
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记者从江苏省残联获悉,今年将继续落实《省政府关于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为有康复训练适应指征的0-6周岁听力残疾儿童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为0-14周岁有手术适应指征的听力残疾儿童配发基本型人工耳蜗,提供人工耳蜗手术及术后基本康复训练。
把耳朵叫醒
四岁的轩轩出生时没有通过听力筛查,6个月确诊双耳极重度感应神经性耳聋,随即双侧配戴助听器,10个月对声音有感知,14个月植入人工耳蜗,15个月耳蜗开机。开机后一直坚持康复训练,康复老师说,轩轩将来可与同龄儿童一样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
凡凡会弹钢琴、小涵会唱歌、彤彤能说绕口令……“植入人工耳蜗,经过专业的康复训练,他们都进步很快,发音和正常孩子没有多大区别。”省儿童康复研究中心负责人管莹介绍,从中心走出去的最早一批学生现在都已成家立业,有的成为公职人员,有的成长为国际象棋选手。
“大家好,我叫晨晨,今年十岁了,是班级里的副中队长,下面我为大家弹唱一首吉他曲《大海啊,故乡》。”镜头前的晨晨发音字正腔圆、稚嫩响亮。晨晨妈妈欣慰地说:“人工耳蜗装好开机的第一天,晨晨听到外面的声音,哇哇大哭,我也跟着哭了起来。听力重建,他重生了!孩子目前在普小学习,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喜欢他,现在是班级里一名小干部,每天乐此不疲地回来跟家人分享学校的趣事。晨晨还是吉他、围棋小能手,全家人一直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据专家介绍,大多数重度听障孩子在一周岁左右,可以通过人工耳蜗植入重新获得听力。再经过1-2年的专业语训就能开口说话。5岁半左右,95%的孩子能进入普通幼儿园和普通小学就读,和正常孩子一样听说读写,上学玩耍。关键是早发现、早介入。
江苏省残联康复处处长季本桂介绍,人工耳蜗项目是残联系统人均救助额度最高、康复效果最明显的救助项目,绝大多数受助儿童通过系统训练能重建听力,融入正常社会生活。江苏自2012年起全面扩大对重度、极重度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救助范围,救助内容不仅包含人工耳蜗产品和手术经费,而且还提供术前助听器适配补贴及术后康复训练。2012年至今,全省已有1238名听障儿童得到人工耳蜗项目救助。
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
儿童接受该手术越早越好,但人工耳蜗材料主要靠进口,价格在10万-30万元之间,让很多家庭无奈放弃。为此,我省实施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康复救助项目,从筛查、手术到康复一条龙给予救助,为每名救助对象提供基本型人工耳蜗产品1套;手术费按规定进行医保报销后,按照每人不高于12000元的标准据实报销,手术费指术前检查(复筛)、手术及术后5次调机(含开机);术后康复训练费用纳入江苏省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项目补助范围。
“现在申请人工耳蜗项目实行‘零拒绝’。只要具有江苏省户籍,年龄在1-14周岁,听力损失为重度聋以上,配戴助听器康复效果不佳,医学检查无手术禁忌证,双侧耳蜗及内听道结构正常,无蜗后病变,精神、智力及行为发育正常者都可以申请。我省还指定4家筛查机构、3家手术医院、21家术后康复机构全流程进行保障。当前还需要提高社会知晓度,不让符合手术适应指征的听力残疾儿童因为信息闭塞错过最佳手术时机。”省残联康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更多的人能对现行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体系有所了解,以帮助身边有需要的残疾人家庭。
从2007年开始,江苏陆续出台并修订完善多个制度性文件,主要为0-6周岁残疾儿童(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孤独症)、7-14周岁肢体、孤独症儿童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为16周岁以下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基本辅助器具适配补贴;为0-14周岁听力残疾儿童提供人工耳蜗康复救助。以上救助均可向户籍地残联咨询,人工耳蜗救助可登录中国听障儿童服务网申请。
早日回归社会
3月2日,世卫组织发布《世界听力报告》,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其中4.3亿人听力较好的耳朵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世卫组织建议为所有人提供耳部和听力保健服务。
据统计,先天性聋儿发病率为千分之一,全省每年新增重度听力障碍儿童1000人以上,因伤、因病和老年性耳聋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十三五”期间,我省已为1.6万多名听力障碍儿童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今年起,江苏省残联还将继续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扶持,加大项目救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