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熊孩子,真是防不胜防,有时一不小心就会“闯祸”。暑假假期,相信许多孩子的日常生活,都已从看书、玩玩具转移到了玩手机上。这不,据大河报报道,安阳内黄的6岁孩子,偷记妈妈支付密码,趁其不注意,用手机在京东商城上网购4万多元商品,其中包括很多游乐园设备,俨然一个大的“游乐场”。庆幸的是,孩子父亲将此事反映给京东平台后,京东对事情做了详细核实,判断这是一起偶然的、异常的操作,虽然个别商品直接退货有困难,但还是为这个家庭办理了全部退货退款。
“熊孩子”犯的那些事,可以说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6岁孩子一口气偷偷清空妈妈4万多元的网络购物车,这听起来像段子的事居然是真的,只能说他们在“闯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眼下正值暑假,此事无疑对家长强化对孩子的暑期安全教育和陪伴提了个醒。
一般语境下,谈到对孩子的管教,当前可能主要是提醒让孩子少玩游戏和手机,并注意安全风险防范。但这一事例说明,也不能忽视包括手机支付和账号管理在内网络操作风险。事实上,近几年已发生了多起诸如“熊孩子”巨额打赏的“误支付”事件。如此前有媒体报道,上海13岁女孩偷用妈妈手机,将银行卡上的25万元打赏给了网络男主播。清空妈妈的巨额购物车,虽然不同于打赏,但也属于典型的“熊孩子”误操作。对此家长不应该放松警惕,在加强网络账号管理的同时,也应该多注重相关的教育引导。
类似事件发生后,被“熊孩子”打赏或私自花掉的款项能否退回,一直是关注焦点,一些家长只能“自认倒霉”,还有个别事件甚至诉诸司法。以这次事件为例,按照律师的说法,本案涉案儿童仅为6周岁,明显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根据《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由此可以推断出该儿童大量购买玩具的行为是无效的,商家予以退货也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也就是说,退货虽符合法律规定,但商家若拒绝退货,儿童监护人也需要能证明确实是儿童操作手机进行网络购物,这其中的难度并不小。
因此,对此类事件的“止损”,家长当然应该负起必要的管教和引导责任,相关法律也有保护性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之中,第三方主体也即网络平台的“态度”依然至关重要。置于儿童保护的角度,平台根据账号的消费纪录,能够主动判定是“异常”操作,从而为“退货”、“退款”提供便利,省去家长单方面的“折腾”,这其实是最高效的解决方式,对于平台而言也是一种有担当和负责任的体现。
这起事件中,京东商城在接到家长反馈后,详细查看了客户订单,发现部分商品属于七天无理由退货范围,就引导客户在手机APP上操作了退货。另外有个别特殊商品,像投币摇摇车来自第三方商家,退货有一定困难,平台方面也主动出面帮忙沟通,协调退了货。这其实是一个负责任的、具有服务意识的平台,在处理类似“熊孩子”事件时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定程度上,涉事平台的处置方面也应该成为所有网络平台的服务标准。一方面,这是社会防范未成年人风险中的必要一环;另一方面,网络消费本质上是信任经济,在平台方面完全可以自主判断为“异常”消费的情况下,就应该主动提供便利,而不应该完全将责任推给家长去“自证”。拥有这样一种信任和善意支撑的网络消费,也才会走得更远。
当然,强调平台方面的善意和负责任,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放松对孩子的管教和相关风险教育。说到底,家长的责任仍是第一位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不能再止于外在安全,更包括涉及账号管理、密码管理等在内的网络安全教育。但不管怎样,平台方面主动提供“止损”、“纠错”的空间,依然值得肯定和推广。
(责编:金正阳(实习生)、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