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软件从业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论华为还是谷歌,都是面向IoT时代做生态,但是未来IoT的商业模式是怎么样的,还不知道。“手机时代,模式是一软多硬,电脑时代也是一软多硬,即一个操作系统对应多个硬件公司。IoT时代不知道一软多硬还是多软多硬,不知道软件公司更多还是硬件公司更多,华为还是想做更多硬件,这是它主要的利润来源。”
虽然鸿蒙系统并没有直指安卓操作系统,但是,华为构筑生态的神来一笔是方舟编译器。
早在华为P30 的发布会上,华为就已经推出了方舟编译器,并且已内置在 EMUI 9.1 中。根据华为的官方测试,方舟编译器能够提升手机系统操作流畅度 24%、系统响应性能 44%、第三方应用操作流畅度 60%。
何为编译器? 最基本的解释就是,将人类语言转换成机器语言。比如打开微信发送信息这一人类的动作,就要转换成机器语言处理,但是CPU、内存不能直接执行,在这个之间就需要编译。
严格来说,编译器属于操作系统中的有机部分,很多操作系统里面自带编译器。打个比方,操作系统如果是文学门类,那么编译器就是翻译。不能说翻译完全属于文学,文学就一定要包含翻译,但是两者之间存在部分从属包含关系,但又是相互独立的部分。
因此,通过编译器,可以曲线地深入安卓生态,并且拉拢开发者来使用方舟编译器开发应用。
华为强调方舟编译器的优秀,这是一种迂回的打法,一种基于技术的商业策略。华为向市场注入复杂度,是为了更好地建立生态,让更多的开发者加入到鸿蒙OS乃至华为整体生态当中。
因为操作系统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苹果操作系统形成闭环、带有原生应用;安卓系统比较开放,有自由度在里面,有自己的UI风格。这些印象已经深入人心,也很难改造。
也就是说,在操作系统的生态中,从应用层面的竞争,到广为人知的交互、技术规范方面,华为很难去竞争,华为通过编译器要拉拢的不是操作系统C端用户,这些已经被占领了。这不是一年两年,甚至不是五年十年能做成的事情,而是国外科技巨头花了几十年的精力去推广的IT世界规则,他们出发得早,已经打造了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包括上下游和开发者。
所以,华为的策略是去占领新的技术模式,往凝固的安卓、苹果操作系统中注入新的复杂度,把编译器的概念深深带入到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传递出这个东西有别于操作系统,而且有很大不同,而且可以独立于操作系统。
就好像,安卓开源世界是一个银河系,有诸多版本,谷歌之外还有其他公司在维护,也有社区开发者在维护,华为想要从编译器进入体系占据一席之地,不是重新定义交互,不去开发新的应用,别人的应用用华为的编译器更快,而且“翻译”出来的东西在操作系统上运行效率更高,必然吸引开发者。
这是一个巧妙的路线,用了原先的操作系统,遵守了对方的规则,然而能够通过技术层面突破。这不是一个壮举,但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