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的可能性是,华南海鲜市场由于人潮密集,环境条件不符合现代化商场标准,导致新型冠状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较高,而市场中的商户是定点经营,无法移动,在病毒携带者进入并且四处游逛的条件,让商户成为易感群体,最终使得华南海鲜城的大市场变成为“武汉肺炎”的首批集中爆发的地点。
这种情形,犹如一个病毒携带者进入了一家电影院,结果传染了很多观众,但并不能因此就断定电影院是病毒的源头一样,这个电影院实际上只是一个集中爆发的点。
这样的结论与目前国内外舆论潮的方向是相反的,当然在病原体的确定以及环境方面也是颠覆性的结论。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与此结论相反的一些所谓科学论证呢?
首先,国际医学(000516,股吧)期刊《柳叶刀》近期在线发表了中国专家有关2019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论文。
该研究分析了2019年12月16日至2020年1月2日期间在武汉市入院的首批41例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例,发现早期感染者中有66%去过华南海鲜市场。
其实,这个结论很明显是与流行病以及行为学相关的结论,是对病毒场所的一种概率怀疑,应该用以指导病毒检定的方向,而不是匆忙论断“源头”。
其次,中国疾控中心在病毒溯源研究中发现,该所首次从华南海鲜市场的585份环境样本中,PCR检测结果显示其中33份标本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这些阳性样本分布在市场上的22个摊位和1个垃圾车上,其中93.9%阳性标本分布在华南海鲜市场出售野生动物的西区。
而中国疾控中心对核酸检测阳性的样本开展了病毒分离,成功从环境样本中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进一步证实在华南海鲜城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这个看似“铁证如山”的结论,其实已经强调了病毒的样本仅仅是源自于环境,只是在结论的评估和实际舆论影响存在明显缺陷,忽略了对市场环境和体系的认知,将环境场所与“病毒源头”划了等号。
如果按照这样的信息链和认识链来判断,那武汉市可能还存在千家万户是“源头”的可能性。
从这一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的分析案例的过程来看,对于“武汉肺炎”的防控,尤其是政策决定,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安邦智库之所以对肺炎疫情的源头问题紧抓不放,根本原因是这关系到疫情防控的公共政策方向和重点问题。
我们认为,科学就是科学,科学必须客观,必须要拥有直接证据来加以证明,要有客观存在的完整证据链,才能形成结论。
只有明确了这些要点和重点,才能封杀真正的病毒“源头”,阻断疫情的恶化与传播。
从疾病控制的公共政策角度来看,或许应该这样说,查找病毒的“源头”现在并非是最重要的事情。
公共政策以及公共卫生健康资源的投放,应该更加集中的关注于病毒的宿主、病毒传播的关系等问题之上,这才是现阶段重中之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