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里,我省落实污染防控修复责任,开展了土壤详查,按照国家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印发了《青海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完成了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详查技术成果报告通过国家审核。开展了414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环境信息采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取得阶段性进展。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建立了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组织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完成了西宁市七一路延长段铬污染场地修复治理项目,积极推进原中星化工厂、杨沟湾、原湟中鑫飞化工厂铬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及风险管控工程。
同时,新增监测仪器设备20余台套,建成一座土壤样品库,初步搭建了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综合数据库和模型库,拓展了“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在此基础上,还新增35个“青海生态之窗”监测点位,监测站点日趋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项目列为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度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
而且,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在我省深入实施,还持续开展了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启动湟水流域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完成营造林27.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26%。保护湿地面积800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5平方公里。且扎实开展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累计完成工程量投资1.76亿元,占总投资计划的83.8%。
我省还安排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2.55亿元,安排实施50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并将87个已整治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提档升级整治,着力解决农牧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湟水流域城镇周边部分规模较大村庄污水及农牧区村庄公共卫生厕所短缺等问题。全省已累计投入近20亿元,整治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3515个、占村庄总数的78%,六州已实现全覆盖。
清脆的鸟鸣萦绕在茂林从中,潺潺的清波在翠绿的山峦间如银色飘带,青山与绿水成为了青海绿色长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誓让一江清水向东流的行动中,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宋明慧)
视点短评
让绿水青山成为永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于青海而言,绿色是最亮丽的发展色。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我省明确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中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面。结合发展实际,如何让生态文明成为全省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青海发展的鲜明标识,我们就要以实际行动留住绿水青山,让其成为实现永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守护好绿水青山,就要全力担负起青海生态环境守护神使命,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落地生根,矢志当好生态“护旗手”,环保“守门员”,筑牢生态环境“安全网”,激活生态文明“新动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提升幸福生活指数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展现美丽青海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守护好绿水青山,就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为突破点,以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为切入点,以培养形成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生态文化、生活习惯为着力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消费结构等绿色转型,逐步实现经济增长依靠生态环境资源等要素的保值增值来驱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守护好绿水青山,就要紧密结合“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坚决打好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标志性战役,不断强化“监管”这个重要手段,夯实“能力”这个基础支撑,树牢“服务”这个大局意识,着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控、水环境综合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修复、三江源头生态保护修复、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快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短板”,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谱写好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青海篇章。(宋明慧)
故事传真
黑泉清水,润泽一城百姓
于一城而言,水是城市中跳跃的音符,滋润着我们的幸福生活,但我们可曾想过这股清水来自何方?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当记者走进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的黑泉水库时,这里青山围绕着绿水,碧波倒映着青山,库区内的水面一眼望不到哪里是岸,清澈的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银色的光,如一面镜子又如一个银盘,应和着清脆的鸟鸣,让这方宝地静中带动,动中又不缺静。
大通县环保局局长史学义介绍,为持续改善黑泉水库饮用水源区的生态环境,排除水源地污染安全隐患,大通县环境保护局争取中央水污染专项补助资金6600万元实施黑泉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工程。
黑泉水库作为我省唯一供水超过百万人口的地表水类型水源地,已被列入全国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名录,所以能否确保从这里流出的每一滴清水安全放心,这不仅是省里牵挂的民生之事,更是老百姓广泛关注的事情。
从实际出发,黑泉饮用水源地不仅距离周围的村庄较近,缺少必要的隔离措施,且水库上游天然湿地的健康和稳定直接关系到水源地饮水安全,对此我省因地制宜,在此开展了水源地保护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项目。
如何发挥好黑泉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工程效应?通过天然湿地生态修复、入库河道整治、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察汗河人工湿地和生态廊道等工程,确保了黑泉水的水质达标率。
史学义告诉记者,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功能提升,修复天然湿地总面积42.9公顷,种植芦苇0.576公顷,香蒲1.44公顷,并对周边的毛尔刺沟、月牙台沟、寺唐沟进行了生态保护整治。
同时,针对察汗河下游入黑泉水库前的河段,实施了生态湿地缓冲区的建设工程,构建察汗河入库河段生态缓冲带和水源涵养功能区20公顷,有效面积14.60公顷,其中潜流生态湿地4.03公顷,边岸边坡植物防护及附属工程建设面积5公顷,种植芦苇2.23公顷,香蒲1.8公顷。
以项目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目前,通过天然湿地的恢复、河道整治工程等工作,既消除了上游生活垃圾和面源污染的隐患,还提高了上游湿地、水源涵养功能,最大限度减轻上游面源污染物随地表径流进入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