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皮艺军介绍,目前青少年涉毒存在一些新特点:首先是青少年涉毒较以往更容易获取,付出成本更少,例如有的毒品仅靠化学用品就可以提取;其次,青少年涉毒存在一定的群体性特征;最后,当下青少年涉毒所产生的犯罪感更低,由于新型合成毒品的产生,其使用方法较以往更为便捷,在青少年涉毒过程中所产生的犯罪感与罪恶感较低。
“比如冰毒和大麻,因为它们的成本低,对于青少年来说能够在金钱的接受范围内进行购买,市场上流通更为广泛。除此之外,新型合成毒品较以往的吸食更为方便,其戒断作用更小,会对青少年产生不会上瘾的错误认知。”皮艺军说。
对此,受访的业内人士纷纷表示,青少年学生处于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特殊时期,很容易在盲目猎奇、追求刺激的心理驱使下染毒。一方面,青少年易抱成团,对群体有较强的依附心理,当群体中有人吸毒,并将吸毒行为奉为一种时尚时,为避免被孤立,也非常容易因从众而涉毒。另一方面,缺乏家庭关爱也是青少年涉毒的自身因素之一。
据媒体调查,大部分染毒的青少年家庭结构不完整,亲情缺失,缺少家庭温暖,长期缺乏关爱和有效的家庭教育,这部分青少年在心理上更容易去寻求外部的依赖和寄托,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相对薄弱,更容易受外部引诱而染毒。
创新禁毒教育模式
提高警惕远离毒品
针对上述情况,2016年1月,国家禁毒委相关负责人在全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强调,要把握规律,勇于创新,不断创造更多适应时代潮流、广受青少年喜爱的禁毒教育模式,打造更多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深受青少年欢迎的品牌项目和活动载体,使毒品预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上有号召,下有行动。近年来,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禁毒教育,更发自心底地拒绝毒品、珍爱生命,全国各地进行了不同的尝试。
同时,全国各地禁毒相关部门的禁毒民警走校园、进企业、下乡村、进社区,为了向青少年宣传禁毒预防教育行万里路、讲千堂课。
一个个充满特色、声光炫目的禁毒教育基地,一册册诚意编制、与时俱进的禁毒教育读本,一场场生动形象、寓意深刻的禁毒戏剧演出,一次次发人深省、深入浅出的禁毒教育讲座,一条条青少年涉毒法律条文和毒品预防教育政策的出台……一条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有效路径在探索中逐渐成形、稳定。随之而来,新的变化也见诸细微之处。
“未来,禁毒教育工作要落实落地,不是每年仅禁毒日才进行大量的宣传教育,应该落实在平时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各个城市设立的禁毒博物馆,它们地理位置偏远,这对于青少年的日常教育作用不大,应该将禁毒教育宣传通过巡展的形式进入社区进入校园。”皮艺军说,对于青少年的禁毒意识与防毒能力,首先要从外部环境入手,告知青少年涉毒的危害性,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与精神追求;其次是从自身约束入手,青少年要自己认知到毒品的危害性,从内心深处对其有所防范。
“未成年人应该远离娱乐场所,毒品的交易和流通市场一般都是在娱乐场所,普通生活中是难以接触到的,所以青少年要自觉规范,一些未成年人不可进入的场所要严禁进入。平时生活聚会中,要提高警惕,对于陌生人要有防范意识,不吃陌生人提供的食物,少参与陌生人的聚会。”皮艺军说。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提出了几个“不要”:一定不要相信“吸一口不上瘾”的谎言,任何毒品都会让人上瘾;如果有人告诉你“吸毒可以减肥”,千万不要尝试,因为这不是减肥的问题,更可能会减掉性命;如果有人告诉你说“吸毒很帅,很时尚”,千万不要听信,因为不仅是违法行为,而且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不要滥用药物,特别是喝大量的止咳水,不要相信这些东西能提神或者能够让你学习效率提高;当遇到无法排解的事情时,一定要跟家长沟通,不要寻求毒品来排解这种不良情绪;如果万一沾染上毒品,千万不能隐瞒。
在北京禁毒教育基地主任石建春看来,远离毒品是青少年对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青少年需要掌握一些毒品知识,特别是毒品对身体的影响要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同时要在心理上形成对毒品危害的防线,在现实中遇到有关毒品的问题就可以形成警觉和思考,从而正确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预防教育工作者要告诉青少年的,应该包括毒品的诱惑、毒品的危害、毒品的传播途径,而对于低龄青少年的毒品危害教育应该放在首位。‘6·27’工程让全社会认识到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能坚持下去。”石建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