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被救助的藏羚羊看见我们就主动跑过来了,知道我们要给它们喂奶了。”在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有5只藏羚羊和1只藏原羚,这些都是队员们巡山时救助回来的野生动物,负责日常喂养的是今年刚毕业的女大学生闹吾卓玛和她的同事们。在管理员们的细心呵护下,这几只野生动物正在茁壮成长,并将最终回归自然。
如今,在广袤的青海大地,有藏羚羊安详地繁衍生息,也有雪豹这样珍稀的物种频繁闯入人们视野。
在三江源,人和野生动物的界限已经不那么明显,他们是邻居,也是亲人。呵护,已经成为新一代“可可西里人”的重要使命。
“在祁连山青海境内,我们多次监测拍摄到雪豹活动的画面,说明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蒲永国说。
2016年1月,玉树州杂多县昂赛乡牧民土登和巴丁在放牧时,发现了一只受伤的雪豹,两人迅速将雪豹送到了当地派出所。乡上组织兽医对雪豹进行救治。半个月后,痊愈的雪豹被放归山林。
昂赛乡乡长旦增文秀告诉人民网,对当地牧民来说,野生动物虽然常常会给自己的牦牛带来麻烦,不过,牧民不会为了自家的牦牛而伤害野生动物。在《青海省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办法》的引导下,昂赛乡专门建立了以社区为管理主体的“人兽冲突基金”,由政府出资10万元,社会各界众筹10万元,牧民为自己的每一头牦牛都上了保险。这种补偿机制的建立,既保障了牧民的利益,也让牧民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同样,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和祁连山国家公园相继成立,过去“依靠草原”的牧民也实现了“生态转身”,7000多名牧民们走上生态管护员岗位吃上了“生态饭”,胳膊上那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巡查”的红色袖章,赋予了这一代牧民一个全新的身份、一份光荣的使命。
勾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新图景
生态保护,永远在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工程的圆满收工到二期工程的开启,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2016年,随着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包括可可西里在内的三江之源,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2017年7月7日,青海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通过几十年的保护,可可西里划入三江源国家公园,并申遗成功,几代可可西里人的梦想终于成真了。今后,我们要加强项目建设、科学研究监测、教育宣传和依法治区转型,向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管理水平看齐。”在布周看来,这是机遇更是责任。
2018年10月26日,三江源国家公园暨青新藏三省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盟第六届工作协作会议在青海西宁召开,青海、西藏、甘肃、云南、新疆五省区9个自然保护区联合执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合作机制正在形成,西部兄弟握指成拳,共同将生态保护推向新阶段。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在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局面之下,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拥有了更加安静广阔的乐园,人与自然正在同享改革结出的硕果,和谐发展大道也将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