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浪头停不下来的主播薇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宛霏
晚上8点,4盏柔光灯箱、3盏环形补光灯、1盏LED平板灯、1盏柔光顶灯同时开启,照亮了在直播业乘风破浪的女主播——薇娅。她似乎早已适应强光,对着面前的直播设备与屏幕那端的粉丝们亲切地打起了招呼。从零食、袜子、鸡毛掸子,到房子、车子、火箭运载服务,在她的直播间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
今年,书店、剧场、院线、博物馆等线下场所在疫情的影响下陷入困境,各行各业纷纷转向线上寻求机会,直播也成了最大的风口。薇娅很庆幸自己“乘”上风,但她知道想要勇立潮头,必须得有“破浪”的硬本事。
经营服装店的薇娅赶上了从“线下”转型“线上”做电商的好时期,她大胆放弃了在西安的店面,到广州拥抱电商,而迎接她的并不是一路顺风的康庄大道,而是晦涩幽暗的人生低谷。
“因为没经验,刚开始做电商的时候,我赔掉过两套房子。”薇娅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2016年开始做电商直播,经历过不被看好的阶段,经历过最初只有家人帮忙的阶段,经历过没有商家愿意合作的阶段,创业这条路真的并不好走。
但她坚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只要这条路是对的,“我就憋着一股劲儿坚持往前走,这些‘坑’打不垮我,只会让我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再把它们填上,让未来的路走得更稳。”
如今,薇娅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直播顶流”。作为淘宝的头部主播,仅淘宝内部的粉丝超过2927.2万。除了日常带货,她还持续投身公益,连续两年被阿里巴巴授予“脱贫攻坚公益主播”,当选了云南省青年联合会常委,“我不只是希望为贫困地区做一次性的推广,还要帮他们搭建品牌。”
近日,她向遭受洪水侵袭的家乡安徽合肥市庐江县捐款200万元,专项支援庐江抗洪救援,同时采购了包括抽水泵、手电筒、冲锋艇以及食品、生活用品等物资发往庐江。据合肥市红十字会方面透露,这是此次为进一步做好救灾应急工作、公开接受社会捐赠以来收到的单笔金额最高的捐款。
除了关心家乡,薇娅还因为粉丝支援了江西。据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政府消息,薇娅了解到一位“薇娅的女人”(薇娅粉丝昵称)的丈夫正在余干县抗洪一线奋战,当地防汛形势严峻,于是她第一时间联系采购相关物资,7月28日已将总价值116万元的救援应急物资直接送达当地防汛指挥部,由其统筹调配。
在很多主播眼中,薇娅不但有魄力、有想法,还特别能吃苦、充满正能量,是她们学习、追赶的目标,心目中理想型的“姐姐”创业者。
对于最近“姐姐”风兴起,薇娅觉得,“这是在传递一个积极正能量的信号。尤其是30+的女性,不再被定义成应该是什么样子,年龄增长也不再意味着是皱纹、妥协,而可以代表着对生活的底气、勇气和自信。”
在薇娅看来,创业中的“姐姐”身上就有敢于追求理想,勇往直前的决心和魄力,遇到困难、失败时不退缩的坚韧和勇气,有经过多年积累的失败和成功的经验,而这些是岁月赋予的,用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宝贵的财富。
夜里12点,薇娅下播了,靠在椅背上长出了一口气。她的声音沙哑,这是职业病,来不及休息,她又马上加入了团队的复盘、选品工作,“不管对方是什么品牌,一定要通过我们的选品流程。”薇娅介绍,她现在有差不多200人的专业团队来负责招商选品,按照不同产品类别分组,每天会对成百上千件产品,根据各个维度条件,进行专业评估,严格筛选,这只是海选阶段,差不多会淘汰掉90%左右。“所有产品等递到我手上还是可能会被我‘一票否决’,我一定要经过试用试吃,自己喜欢、认可,才会推荐给我的粉丝”。
薇娅最欣慰的就是粉丝告诉她,家里几乎吃穿用都是从她的直播间“安排”的,她觉得那是信任,分量很重。
为了这份信任,她每天工作到清晨五六点,迎着日出回家。薇娅的日程里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平均每月只休息一天,一年直播场数几乎可以达到330场 。
薇娅说,35岁的她现阶段最大的烦恼就是,直播间的粉丝越来越多,电商直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而她就像一个核心齿轮,停不下来了。主播像桥梁,一端是粉丝,一端是商家,隐含着能量和价值,与无数人进行着链接,“我只能提高自己和团队的专业能力,不断去学习和改进,更好地去服务好粉丝,尽最大可能去满足粉丝们的需求,对得起粉丝和商家对我的信任。”
紧张而连续的直播工作,让薇娅不能时常陪伴在家人身边,心中难免愧疚。但只要有空闲,她就会与女儿通过微信视频聊天。前段时间,为了女儿的生日,她还特意把直播间从杭州搬到了广州半个月,希望给予女儿更多的陪伴,也让女儿可以更多地了解她的工作。
常常有人问她,如何平衡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薇娅承认自己并没有平衡好,“有时候我也会反问,为什么这个问题经常会抛给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而不会去问男性呢?可能还是有很多人有着比较传统的观念,认为女性应该在家庭里承担更多,但同样也有对全职妈妈的质疑。我觉得不管是职业女性,还是全职妈妈,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要是努力生活,都应该被尊重。”
---------------
我是CEO,也是3个孩子的妈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璐
张海霞是3个孩子的妈妈,还和丈夫在北京创办了一家在线教育公司并担任CEO。
每天早晨,她要先管老大上学、老二去幼儿园,上午去单位开会,中午回家给老三喂奶,和别人约见时常常带着孩子,尽量不去应酬。晚上等孩子睡着了,她再处理工作,有时候忙完天都亮了。
虽然极度疲惫,但这是她自己想要的生活,“拼”是她人生的常态。
她出身甘肃农村,父亲是乡里中学的烧水工,母亲是家庭主妇,还有一个弟弟。她高考成绩优异,收到了北航的录取通知书,但在开学前一天,父亲告诉她6000元上学的费用“凑不齐,别去上了”。
因为信息闭塞,家里人并不知道有助学贷款,她也只隐约知道“上大学毕业后能赚好几千块钱”。她自己去向表姐借钱。俩人聊到深夜,初中辍学后做生意的表姐说:“我也喜欢上学,我借钱给你,这可能会改变你的未来。”
刚来北京上大学时,她不会说普通话,念不对同学的名字,别人说的新鲜事她也不懂。她操心的事只有赚钱、赚钱,抓紧一切机会赚钱,做家教、发传单,做勤工俭学岗位,这些钱用于缴学费还贷款之外,还要贴补家用。
自卑的她暗暗呵护着自尊。同学的袜子烂了个洞,当作乐事分享给大家,她自己的袜子烂了洞却小心翼翼地遮起来,“因为自己穷,所以特别担心别人认为自己穷”。
2008年毕业前,亲戚无意中说她:“你还要为自己的梦想奋斗?还不赶快赚钱养家。”这句话仿佛表明,尽快工作是她的唯一选择。另一方面,她必须马上找到工作,不然宿舍清人后她立马没钱租房、没钱吃饭。
在一次集体面试时,她被刷掉了,之后硬着头皮主动去找HR展示自己:“我知道我自己特别优秀,并且就是你们想要的人。”HR提醒她,这是一份需要从底层做起的工作,她笑着说:“这再适合不过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