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足球名宿王惠良。南都记者 黄集昊 摄
杨孟衡欣赏有个性的韩寒。
杨孟衡曾和马云同台。
妹妹和杨孟衡
父母、妹妹和杨孟衡拍毕业照。
杨孟衡在毕业生留言板上留言。
杨六斤。南都记者 陈文才 摄
又到毕业季。在今年广东47 .2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有位不一样的学生。被同学称为“无臂牛人”的24岁学生杨孟衡从中山大学毕业了。当年顶着“无臂状元”的光环走进中大的他,四年如何度过?他的大学给他留下怎样的印记?南都记者带你走进他的大学朋友圈。
其人
杨孟衡,1990年11月出生,中山大学翻译学院2014年应届毕业生。6岁时因高压电击失去双臂。一度作为残疾人运动员加入云南省队,后于2010年以云南昆明宜良县文科状元考入中山大学。目前顺利从中山大学毕业,并保送至云南大学读研。2010年,描述其成长故事的自传《无翼也飞翔》出版发行。如今正准备出第二本自传,记录大学生活。
室友说
叶世豪,杨孟衡大学室友
因为是室友,我经常帮杨孟衡打饭。如果因为选修课我们吃饭时间对不上时,学校安排的“7人小组”成员会帮助他。与其说是别人照顾杨孟衡,倒不如说是杨孟衡在精神上帮助我们。我一直钦佩杨孟衡。毕业前,班上的同学们还专门每人给杨孟衡写了一句话,敬佩和受鼓舞,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演讲圈
曾和马云同台,不想当“鸡血王”
毕业前,杨孟衡抽空去了趟武汉,受邀到一所高校演讲。此前一天,他还在天津两所中学作演讲。大学四年,类似的演讲杨孟衡作了400多场。
四年前,在央视的舞台上,杨孟衡曾和马云同台。讲述完自己的经历后,马云说杨孟衡的经历让他感慨,让他想起“做企业其实也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年间,因为演讲,杨孟衡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一开始,他会逐字逐句写稿,然后不断练习。这几年积累的经验告诉他,演讲更多需要的是技巧,“很多时候看起来随意的一个故事,其实都是有意味的”。
因为杨孟衡的身体原因,多数请他去作演讲的,都希望他作励志演讲。但他十分介意自己的演讲被流行的“成功学”观点影响。他担心听众会“沉浸在鸡血之中,而不去做实事”。在他看来,许多“成功学”演讲都在曲解成功的定义,“什么叫成功,其实完全取决你个人的定位和需求”。所以每次演讲,他都要向听众强调,“要多看看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只有强大自己了,其他的才会随之而来”。
但励志演讲还是为杨孟衡赢得不少“铁粉”。有的粉丝坚持每晚给他发送“晚安”短信,有的粉丝会在他所有的微博后留言。湖南的一位女粉丝在听过杨孟衡的演讲之后,一直为他的精神感动,还在微博上评价杨孟衡,“你的帅气是从内到外散发滴!”
从杨孟衡走上演讲台开始,父亲杨洪彬也是他的忠实粉丝之一。杨洪彬说,四年来儿子的演讲听了无数次,他最大的感受是儿子的进步和成熟,四年前的青涩已经没有了。杨洪彬说他并不关注儿子演讲的内容,“这些故事、情节,我们都是一同走过的,我跟他自己一样熟悉”。每次台下听完演讲,他会和儿子交流,告诉他哪些地方讲得不错,节奏把握得较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身为高中语文老师的杨洪彬特别关注演讲的思想,“一定要给人启迪”。
杨孟衡给别人作演讲,也当别人的听众。他曾在东莞现场听过一堂“成功学”演讲,整个演讲最令他反感的,是演讲者的虚构案例,“很多故事是别人的,他给嫁接了”。作了无数次演讲的杨孟衡也常常反思,现在很多所谓“意见领袖”观点根本站不住脚,很片面,可还是有很多追随者;同样,仍有那么多人需要励志演讲来给日常生活“打鸡血”。
杨孟衡要求自己演讲中的素材都是亲身经历,“不能塑造、不能离奇、不急功近利”。遇到反复来听他的演讲的人,感动之余,他也会告诉对方,“听励志演讲鼓下劲可以,但更多的努力还在自己的生 活里”。
微博圈
喜欢韩寒,欣赏王利芬
跟他的同学一样,杨孟衡喜欢上网,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两小时。当然,他上网用的是脚。他的上网时间,一部分用来学习,另一部分是娱乐和粉丝互动时间。颇有名气的他,实名微博上已有6998个粉丝,远远超过同学的粉丝量和影响力。
微博上,杨孟衡喜欢关注自己认同的意见领袖。他喜欢韩寒,认为韩寒自我,能坚持自己并能获得成功,而且评论问题“言辞到位”。他欣赏韩寒“有情怀,有腔调”。早年他看央视的《我们》节目,开始欣赏该节目的主持人、现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也一直通过微博关注她。
早已是校园名人的杨孟衡在网络上并不太喜欢就公共事件发表评论。大部分时候,他只是默默转发。不多的几次公共事件评论,则是“实在没忍住”后的产物。有一年中大开学日选在大年初七,他也在微博上评论,一方面认为这样的安排确实不大人性化,另一方面则不断感慨同学们对此问题的处理有礼有节,并没有出现无理的谩骂。海南一校长带女学生开房事件后,中大教授艾晓明发布半裸照“开房找我”的举动也深深震撼了杨孟衡。他也为此评论,表示震撼于艾老师的勇气。
他说,作为负责任的公民应就公共事件表达看法,但他自己现在还没到意见领袖的层次。
就业圈
曾经梦想当世界冠军
杨孟衡班上,大四毕业后读研、出国、工作的同学各占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