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5日讯(通讯员 萧分类 方亮)欢潭,引潭而欢。
这个位于萧山进化镇的千年古村,因南宋时期岳飞行军路过,凿潭饮水而欢,故称欢潭。
日前,在浙江省第五批历史文化村落三年建设工作验收中,欢潭再成“网红”,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验收,成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全省样板。
“这次省考满分是100分,但因为村庄环境和古建筑保护拿到了5分附加分。”欢潭村书记梅利栋说,能在村庄环境上加5分,这得感谢欢潭村1100多户村民和第三方服务公司、志愿者等的集体努力。
今年5月,欢潭村成为萧山区首个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四分类投放的“明星村”,在村里增设了7个定时定点投放点和1个误时投放点,村民们每天有4个小时、2个时段可投放垃圾。而1100多农户,参与率接近100%。这也是为何村书记要表达浓浓谢意。
一直以来,生活垃圾“定时定时”四分类投放多针对城镇化社区,在农村推行,不少村民也有顾虑。比如错过投放时间怎么办?老年农户不方便投放怎么办?这些村里都做了充分考虑。作为“明星村”,欢潭村从一开始就因地制宜启用“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环卫一体化”的运作模式,也破解了农村垃圾分类的“三个难题”,即怎么分、谁来分、如何做到可持续。
“怎么分”方面,欢潭村在村民集中区域,包括新农村区块80多户和老街景区区块200多户,推行撤桶入户+定时定投的四分类收集模式,共设立7个定时定点投放点位,并在两个区块中间设立误时投放点和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实行上门服务。该村其他村民较分散的区块还是推行上门收运模式。另外,村里可回收物也通过电话预约上门回收,相比原来农村收的可回收物最多的是纸板、塑料瓶等,现在分为6+1包括玻璃瓶等,分类更为详细规范。
“谁来分”方面,欢潭村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公司,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真正实现高标准处理、高效率运转。同时,启用“环卫一体化”运作模式,即将保洁与垃圾分类有效结合,采用网络化管理,队伍由15名保洁人员+7名定时收集人员+6名志愿者+1名再生资源回收点工作人员组成。目前,保洁人员基本都是平均年龄不到50周岁的村民,既解决了农村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又让全村垃圾分类工作更亲切,也让欢潭整体环境优美,卫生干净整洁。
如何做到可持续?欢潭村推行数字化运作模式。村里实行“一户一桶一卡一芯片”模式,即每户家庭拥有一只智能小绿桶,主要用于存放易腐垃圾,桶内内置一块芯片,使得智能小绿桶与家庭户和每户的积分卡相互绑定。村民只要把小绿桶放到智能秤上,就会感应称重,并识别出是哪户家庭,相关数据也实时上传到萧山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平台。特别是可回收物方面,欢潭村利用物联网、互联网融合技术,建立一户一码实名制,实现可回收物投放有源可溯。
随着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明确,垃圾治理之路越走越通畅,欢潭村也将开启更加美好的绿色生活。目前,欢潭全面梳理集体资源,已累计梳理出古建筑、古墙门等可运营的集体资源1.6万余平方米;盘活产业用地区块,加大招商引资及产业融村力度,拟打造康养区块、民宿培育等区块,并导入以高端餐饮、乡村研学、传统手工艺制作为主、体现风土人情的体验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促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无疑,欢潭留住了古韵和美丽,留住了年轻人、游客和艺术家等等,更将留住乡村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