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又一批新生开始大学生活。每当此时,那些考高分、上名校的“学霸”总成为舆论热点。其实,名校光环之外,更多是“二本”“三本”的普通大学生。他们构成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群体,是金字塔底部的庞大基础,也是未来求职就业的主力军。关注他们,就是关注多数年轻人的成长,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照见平凡人的生活,更可以照见理想与奋斗所期许的未来。
---------------
大学“创业培训营”告诉我 做个网店小老板不丢人
陈鸣泉
记得高考那年,一次家庭聚会,我在义乌经商的大伯喝了点酒,拍着我的肩膀说道:小伙子,好好考,考上个名牌大学光宗耀祖,别像大伯一样“去市场摆摊”。当时,我嘻嘻哈哈陪了陪笑,笑里带着尴尬——因为我很清楚,名牌大学这个东西注定与我无缘。后来高考放榜,我只考了二本,大伯再见到我,没再说什么名牌大学和摆摊的话,只是对我说:我能当上大学生,比他们那辈人已经强多了,好好念,将来会有出息。
尽管那时我对成年人的世界懂得还不多,但我已经可以隐约感觉到:大伯对自己的社会身份其实充满了不甘。尽管他的收入还算不错,但在他(以及我的其他长辈)看来,做小买卖终究是一件不太入流的事。在我的成长环境中,读书上进、进入体制才是人们眼中的一等出路,就算自己单干,也得有个正经注册的公司,才能让人称一声“老板”,倒腾小商品这样的生意,很难让人高看几眼。
然而,命运很有意思,我不仅在读书这件事上天赋有限,而且竟然真的在毕业之后,跑到互联网上“摆起了摊”,成了一名小小的网店老板。不过,和当年不同的是,今天的我已经不再懵懂,也一点都不觉得“摆摊”是什么丢人的事,事实上,正是我在大学度过的日子、学到的东西,让我成了一个有能力养活自己的网店老板,同时板正了我的观念。
在大学里,我念的专业名曰“电子商务”。报考的时候,我满心以为学了这个,将来就能进到阿里、京东之类的企业工作。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迎头一击——第一节专业课,老师就告诉我们:那些大企业的工作是给985、211的学生准备的,至于我们,最好还是放下幻想、做好准备,用自己的双手给自己“挖”出一条生路。
可贵的是,学校并没有因为我们这些“苗子”天资有限,就对我们“放任自流”,而是扎扎实实地教会了我们不少到社会上求生的技巧。之前,我和一名在211大学念书的表兄交流时,曾经以为大学生活就是上课、刷学分、考资格、混社团,而从没想到过:原来在我的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为我们将来走出校门打基础的创业实践。
从大二开始,学院便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网店。尽管绝大多数同学的网店一开始根本赚不到钱,甚至没几个客人,但老师们一直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事业”。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上的这个“电子商务”专业是这个意思。
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活,我所在的专业更像是一个四年期的“创业培训营”,但我不仅没有觉得受骗,反而觉得很有收获。事实上,我刚刚考上二本那段时间,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很多二本院校根本就是在骗钱,表面上为社会培养了不少大学生,但社会根本用不到这些“多余”的人才。那段时间里,我经常为自己的未来感到害怕和迷茫。然而,我的大学用实际行动证明:二本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可以有独一无二的用处。
其实,不论是我们这些学生还是讲台上的老师,都很清楚一件事——我们这个学校的文凭拿出去,并没有多少含金量。但是,正视这个事实之后,我们并没有自我放弃,而是通过培养实实在在的谋生能力,代替形式上的“大学教育”。记得大三有一门专业课,名叫“电商实务”,一学期只有四堂老师在台上讲授知识点的正课,其他课时里同学们都在打理自己的网店。但是,老师并不是对我们“放羊”,而是会随时与我们联系,与我们讨论开店过程中的困境,给我们排忧解难,而那门课最终的成绩也是以网店的经营成果排名计分。如今回想起来,尽管那时我们开的店大多只是小打小闹,但很多和我一样在毕业之后走上电商之路的同学,都是在那时积攒起了最早的开店经验与人脉资源。
如今,再见到大伯,我会坦然地和他交流最近的市场行情和做买卖的经验。或许我们都不是很会读书,但我们有自己的事业与方向,没什么好觉得丢脸。作为二本生,我在学校学到了能够养活自己的知识,做到了“学以致用”,从这个角度上看,我有充足的理由感谢自己的大学生活。
---------------
别人选择北上广 我更想要小城的“节能”人生
伊善进
进行大学选择时,我好像就大概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我的老家在山东,由于是独生子,父母不希望我离家远行,甚至一度想让我选择位于本市的山东理工大学。可是年轻的我总还是想走出去多看看,一番拉锯之后,我选择了省内的另一所二本大学——曲阜师范杏坛学院(现齐鲁理工学院)。
外出读书,总是有一种冒险的愉悦与未知的乐趣。可是四年以后,我却发现这更多是个认识自我的过程:想象中的自由并没有那么诱人,人生地不熟所带来的孤独感反倒油然而生;在外面待久了,我性格中喜欢平稳生活、恋家的部分也逐渐彰显出来。于是大学期间,我并没有像身边许多二本同学一样努力考研,争取进一步用知识改变命运,也没有立志到大城市打拼一下,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水平。一番在外试探后,我决定毕业后回家,在当地融媒体中心从事新媒体编辑工作。
大城市虽然有着不少难以比拟的优势,可是对我而言,小城生活则是个更具性价比的选择。比如,大城市人才济济,不少工作岗位甚至在招聘时只接收985、211毕业生,对于只有二本学历的我来说,这一残酷的现实让我不得不思考:大城市虽然看起来机会不少,但其中又有多少真正适合自己的机会呢?相反,在我生活的小城,许多单位并不会提出如此让人望而却步的入职门槛,一般要求本科毕业即可。
最近热播的《三十而已》中,主人公王漫妮曾一度放弃在上海打拼,回到家乡小城做文职工作。最后,她发现自己还是受不了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其实这未尝不是一种误读,真正开始工作之后,我并不认为自己就踏上了一成不变、毫无生机的人生道路。由于大学专业与工作岗位并非完全对口,所以我反而特别享受这份工作带来的挑战、新鲜感和乐趣。第一次在报纸上发稿、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照片登上摄影版、第一次航拍、第一次上镜……看着自己作品的点击量稳步上涨,慢慢学习摄影、视频剪辑、后期制作等技术,我的工作成就感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所以尽管这份工作并不是传统的朝九晚五,有时甚至要加班到凌晨两点,我还是觉得它不是在固化、而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