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图片很容易误判,像这种走错路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山里判断失误,缺吃少喝也是常事。凭借多年的野外调查经验,马堆芳说:“人体缺水比缺营养更加可怕”。因此,每次要带足够的水,有条件补给的时候尽可能补给,即使喝不完也没关系。翻山越岭人出汗蒸发量大,在野外缺水的时候队员们吃雪补充水分算是好的,如果没有雪,能喝到野牦牛蹄子窝里的积水也算幸运。他笑着说:“牛蹄子窝里的积水就像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看着有一点水,喝着就是一嘴泥。”也有因为体力不支而掉进河里的时候,记得有一年冬天他和队友两个人在哈溪华山护林站附近掉进河里,饥寒交迫的他们坚持走出大山时,都已经傍晚7点多了。
野外调查吃苦不说,还会身处险境。碰到雪豹的新鲜足迹其实不是很可怕,最怕的是棕熊出没。一次,他们前后脚和棕熊“光顾”了一个牧民的房子。前一天傍晚在野马大泉保护站附近队员还集体参观了牧民的房子,第二天一早就看到牧民的房子被棕熊破毁。没碰到棕熊,队员们都感到“太幸运”。“调查时只能拿电警棍和雷王炮护身,在危急情况下起不到保护作用,只是对自己的安慰,给自己壮胆罢了。”马堆芳说,他们的车也曾被9只豺狼近距离包围和长时间跟踪。
用马堆芳的话说,就是“苦并快乐着”。经过实地调查,他们不但成功拍摄到了雪豹全身照片和高清录像,还发现了之前没有登记在册的凤头蜂鹰、乌雕、靴隼雕、白唇鹿、棕熊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白唇鹿是中国的珍贵特产动物,也是一种古老的物种,被视为“神鹿”。之前就连在基层工作的护林人员都难得一见,幸运的只能碰到三五只。去年调查队员发现了110只和66只两个种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岩羊也大规模出现在祁连山保护区,肃南大量禁牧,在迪庆、寺大隆见到上千只种群岩羊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祁连山保护区有牧民反映,小岩羊混到牧民的羊群里去吃草的情况时有发生。
祁连山物种丰富是生态环境向好的一个重要标志。
“祁连山的植被和生态环境遇到了好的发展期,国家级保护动物增加了好多种就是最好的诠释。”马堆芳说,只要没有人去干扰,一旦有适合动物们生活的环境,生态环境恢复速度超乎想象。
大数据助力祁连山实现智能管理
2017年6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并使其成为国家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2018年10月29日,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长期困扰祁连山生态保护的跨地区、跨部门体制性问题至此终结。标志着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步入新的建设阶段,揭开了祁连山生态文明保护的新篇章。
保护区管护范围大、战线长,资源管护站绝大多数地处深山老林,电力、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基层交通工具不足等都是祁连山保护长期存在的困难。
从林业行业来看,信息化是做好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区工作的迫切需要,“十三五”时期,祁连山国家级自然资源保护区管理局以国家信息化战略为指引,以全面支撑引领林业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大力推动“互联网+”林业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成为祁连山保护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7年开始,保护区全面启动了PDA野外巡护监管工作,初步形成远程视频监控、无人机、高分遥感影像与全体管护人员手持PDA相结合的管护模式,保护区资源监管已由粗放单一化管理向“空天地”巡护监管现代化方向转变。同时,以保护站为单元,构建完善的安防系统,在路口、沟口、牧道、无人区等重点区域安装网络监控探头,布设道路智能卡扣,对进入保护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24小时全方位监管。
保护区资源以“一张图”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应用野外视频监控、生态定位监测、无人机、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等多种先进技术与全体管护人员手特智能终端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数据信息的采集,将野外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巡护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办公系统基于互联网进行融合,集成统一的综合应用“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是祁连山保护区信息化示范建设的成功案例,2017年荣获国家林业局颁发的“中国智慧林业最佳实践案例50强”。
“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不仅提升了祁连山保护区的公众形象及社会关注度,更为保护区建设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