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村环境卫生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生活质量,影响农民生活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农村环境卫生事关农民身体健康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群众改善环境卫生现状的愿望日益迫切。农村环境卫生,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党中央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协调推进农村生产,尽快改进农村整体面貌。其中“村容整洁”的核心内容就是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打造美丽乡村。
垃圾处理新模式 引领生活新风尚
“猪能吃的是可腐烂物,猪不能吃的是不可腐烂物。”在沁源县东阳城村,不但人人都能随口背出这句垃圾分类口诀,而且每个家庭都能自觉将垃圾分类并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中。此外,村里给每户发放垃圾分类收集桶,确保设施配套到位;从源头抓起,家家户户都知晓参与;党员做好表率,奖罚并重;分拣员做好二次分拣,让垃圾各归其位……东阳城村由此成为沁源县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典范。
走进东阳城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绿色和灰色两只垃圾桶,分别用于收集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垃圾桶外侧用有“东阳城村”字样的铁架子固定住,上面还分别标有户主和联系党员的名字。可腐烂的果皮菜叶等放到绿色垃圾桶里,不可腐烂的纸片、塑料袋等放到灰色垃圾桶里。每次倒垃圾,村民都会把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投进不同的垃圾桶里。村里设有可腐烂垃圾临时存放点,每天定时将可腐烂垃圾送到红崖绿谷处理站,经生物处理做成有机肥,不可腐烂垃圾由保洁公司统一清运,用于焚烧发电,所有垃圾处置均形成良性循环。
“垃圾分类对于村民是件新鲜事,刚开始时都不重视,村里从宣传、发动到投放、分拣,费了不少工夫,才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同时也让村民更加了解什么是垃圾分类。”东阳城村党支部书记王耀华介绍,“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在千家万户,难点也在家家户户,工作推进必须从每家每户做起。为此,我们动员全村人人参与,并引导‘两委’党员干部做表率。”东阳城村充分运用“党建+垃圾分类”,由村“两委”带动党员、党员带动农户的方式,党员根据“就亲”“就近”原则,每人联系6户—8户农户,挨家挨户上门发动宣传,手把手传授分类知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实现垃圾分类分得清、收得快的可持续模式。
“以前没有搞垃圾分类时,村里的垃圾东一堆西一堆,清运只要不及时,就会导致周边臭气熏天,蚊蝇到处飞。”谈到搞垃圾分类,60多岁的村民王大爷自豪地说,“现在不光村里干净了,做得好的还能上光荣榜。”据悉,为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村里每月评出垃圾分类示范户3户,在村里的显著位置张榜公布。
一鸣郭瑜
乡村管家 管出文明好村风
走进盐湖区冯村乡郭店村,有40多名党员、干部和群众,有的在清扫街道、庭院,有的在捡拾垃圾,有的在清理村子周围、巷道两旁的杂草,有的在修剪绿化带,村民贾雁兵就是其中一员,他说:“我们村的环境卫生一直都做得比较好,今年趁着有‘疫情’,我们进行卫生大整治,清理范围比以前更大更细致,比如以前不注意村子周围的杂草、塑料袋,人不常去地方的卫生死角,冬青树根部不容易发现的垃圾,这次我们都清理了,清理完了以后感觉我们的村子更美,心情也就更舒畅了。”
据了解,该村两个居民组共有4条主巷道、24条小巷道,雇用4名村民一周打扫2次主巷道,小巷道则包给两个居民组半个月打扫1次。巷道卫生不仅有专人打扫,还有专人监督。村民委员会主任樊献业介绍说:“我们村卫生搞得这么好,主要靠长效机制,我们建立了‘乡村管家’党群服务队,采用‘1+5’模式,‘1’是我们的总管家村党支部书记负总责,‘5’是包括红管家、建管家、物管家、和管家、绿管家。其中的绿管家负责环境卫生的监督,共有4名党员干部,我就是其中一名,通过不定期检查巷道卫生,对门前堆有柴火、砖瓦、沙土等杂物的就督促他们赶紧收拾。”
如今,村民都会自觉主动打扫门前的卫生,不随便乱丢垃圾,这些好习惯也离不开郭店村常年文明卫生思想的宣传。“一直以来,我们通过广播宣传要村民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要求村民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提醒村民及时打扫屋内门前卫生,久而久之村民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樊献业说,“除此之外,模范带头作用对于习惯的养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每年村里都会评选‘五星级文明户’,其中有一颗就是‘移风易俗,卫生整洁’星,大家为了评上‘五星级文明户’,都会主动搞好家庭卫生。”
赵云云
收集三合一 垃圾分类更精准
在长治市壶关县龙泉镇宋堡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两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用来装会烂和不会烂的垃圾。“会烂不会烂、能卖不能卖,垃圾分类一点都不难。”这是宋堡村孩童都能脱口而出的垃圾分类“秘诀”,也是壶关县农村垃圾“二次四分”法的关键所在。
所谓“二次四分”法,指的是农户把垃圾按“会烂”和“不会烂”进行分类,将“不会烂”的垃圾再按照“好卖”“不好卖”的标准进行二次分类。村保洁员在农户分类基础上,再依次将分好类别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置。
通俗易懂的分类标准、简单易行的分类方式,构成了壶关县农村垃圾分类处置的“主脉络”。无需太多的宣传,也无需过多的投入,简单一句口诀,就已经让农民群众懂得如何将垃圾分类。
每天清晨5时,宋堡村垃圾收集员秦茂余、秦兆连就推着手推车出门了。来到农户门口,他们先打开垃圾桶检查分类是否到位,如果分类不到位,他们要进行准确分类后再把垃圾按可腐烂、不可腐烂分别倒进手推车上的垃圾桶里。9时左右,两人就完成全村垃圾收集,然后把不可腐烂垃圾送到村里的“再生空间”垃圾房,等镇里的垃圾清运车集中清运,可腐烂垃圾则运到镇里的成肥房加工成有机肥。
宋堡村是一个偏远小山村。村里巷道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口几乎看不到垃圾,村口也没有垃圾桶,成为全县农村垃圾分类典范。这得益于该村首创的垃圾上门收集法。据了解,以前垃圾分类就是农户把垃圾分类后投放到村口的大垃圾桶里,由分拣员进行分拣,再由清运员运送到镇垃圾中转站。它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能从源头进行准确分类,同时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垃圾分类成为一句空话。
找到问题原因后,2018年10月,宋堡村在全村实行垃圾上门收集,保洁员、分拣员、清运员“三员合一”成为全村垃圾收集员,收集、分拣、清运由一个人一条龙完成。同时,村里组织党员干部到每家每户宣传发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要求农户准确做好自家垃圾分类。在村公开栏设立农户垃圾分类“红黑榜”,每星期对农户垃圾分类情况上榜公布。上门收集法让每个农户都成了垃圾分拣员,从源头上解决了垃圾分类不到位问题。村里制定了垃圾收集员考核奖惩机制,村干部不定期进行抽查。实行上门收集法后,村里撤掉了村口的大垃圾桶,当天垃圾当天清运。
宋堡村的“上门收集法”这一创新做法得到了壶关县垃圾分类办公室的高度肯定,该县垃圾分类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上门收集法”让垃圾分类责任更加明确、监管更加有效,有效避免了源头分类、中途运输、末端处置的脱节。
董彬
让“小盆景”化为“大美景”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纵观本栏目报道的宋堡村、郭店村、东阳城村,他们瞄准垃圾分类、环境卫生治理下功夫,无疑是在做“对”的事情;与此同时,在具体工作举措上,他们积极探索,各想高招,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效,可以说,也把事情做得“对”。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在此意义上,搞好垃圾分类,实施环境卫生治理,看虽小事,实际上小事不小。
早在2018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8个部门就联合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集中整治,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
应该说,宋堡村、郭店村、东阳城村的努力,正是对上述行动方案的认真践行。把好事办好,往往并不容易,这直接考验着乡村管理者的能力水平。令人欣慰的是,在垃圾分类、环境卫生治理方面,这三个村子交出了较好的答卷。无论是宋堡村的上门收集三员合一做法,还是郭店村建立“乡村管家”党群服务队,采用‘1+5’模式,以及东阳城村推行“党建+垃圾分类”新模式,既令人眼睛为之一亮,又不乏具体可操作性,为全省其他一些乡村开展类似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宋堡村、郭店村、东阳城村的垃圾分类、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做得好,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他们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上善于想办法,勇于见行动。而从垃圾分类、环境卫生治理入手,又有利于动员和组织乡民一起行动,培育乡村治理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使之人人尽责,家家出力,进而实现乡村治理与乡村清洁行动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即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围绕此目标,各地乡村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就让更多的乡村像宋堡村、郭店村、东阳城村那样,脚踏实地一件一件事情抓落实,让一个一个村子的“小盆景”逐渐汇聚起来,不断转化为乡村“大美景”,让美丽乡村更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