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秦凯风 陕西网
陕西又一次火遍了中国。这次和两部陕剧有关。《装台》《大秦赋》同期登陆央视1套和8套,收视、口碑双丰收,成为诸多主流媒体热议的焦点。此外,各大视频网站播放量火爆,网友弹幕刷屏,豆瓣评分双双过8。
一边讲着当代小人物的故事,画面、台词都散发出浓浓的“陕味儿”烟火;一边再现秦朝始皇帝的人生,场景、服饰处处显示着宏大与格局。一个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交相辉映的陕西铺展开来,让无数观众和网友直呼“上头”。
两部陕剧同期霸占央视两个重要频道,这在陕西戏剧影视界并不多见,陕西美食、陕西方言、陕西文化组团为陕西站台,赚足眼球,原因何在?
"被馋到流口水"的两部戏
一个是当代,一个是历史。尽管时间跨越两千多年,两部剧却都展示着秦人的逐梦精神。
《装台》最大程度地展现西安城市的烟火气,讲述了鲜为人知的舞台装卸行业里,以刁顺子为首的小人物历经波折依然奋力前行、勇敢追梦,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改变命运的故事。
主线很明朗——人的自我奋斗。时代的变迁,离不开每一个奋斗中的小人物,刁顺子一生在为别人搭建舞台,其实也是他自己的舞台。小人物的奋斗虽然写不进大历史,却暗示着这个城市是一个努力向上的城市,这个城市的人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电视剧在向大众展示一个更加贴近生活的西安,一个真实却又积极向上、给无数奋斗者希望的现代城市。《大秦赋》讲述了始皇帝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带领大秦奋力东出、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根基的故事。帝王征战的故事并不出奇,该剧在述说宏图霸业的同时,聚焦秦历史、展现秦文化、诉说秦风骨,激起很多人探索秦风秦韵秦文化的热情。
既营造“历史、正剧、正能量”的氛围,还试图在网剧时代寻求突破,该剧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大场面、精彩的故事和精良的制作推进剧情。
秦人骨子里贯穿千年的不服输精神,被这两部剧不断展示、重复、强化,“奋斗”“不服输”甚至成为当代陕西人的标签,也成为“秦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中国人努力奋进的精神融为一体。影视剧对一个地方精神形象的塑造,是最直观的途径。《那年花开月正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长安十二时辰》《大秦帝国》等电视剧的热播,已经让陕西形象、元素、符号大量传播。
《白鹿原》的油泼面,《长安十二时辰》的火晶柿子、水盆羊肉,带火了陕西的特色美食。《那年花开月正圆》讲述“商之有本,大义秦商”,《平凡的世界》为奋斗者树碑立传,《大秦帝国》系列传递着“海纳百川,包容天下”的胸襟,这些都丰富着秦文化的精神内涵。
可这些剧都有着年代感和时代感,以至于更多人停留在对陕西历史的认知上。现在的陕西、现在的西安究竟啥样?
“被馋到流口水”的美食,幽默感十足的“陕普”,随时随地出声的秦腔;“活了”的兵马俑,赳赳老秦的憨厚与执着……古老城墙和高楼大厦无缝衔接的西安,不再只有“网红”的标签,不再局限于特色美食。正是同播,让更多人有了对比,也看出了新意。不仅看到了有历史文化的陕西,还有接地气、有人气的陕西。
雅文化想要攀登到多高的高峰,就要有多大的民间文化底盘。民间地域文化扎扎实实地成为了《装台》发酵传播的关键点。被电视剧用活了的西安美食、西安方言和地方戏曲,成为最接地气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符号。
特色美食,西安的城墙根,对城中村的真实复刻……就像一部微型的纪录片。这些陕西元素丰富了陕西的形象,讲述着真实的百姓生活,浓郁的陕西风情在这一吃一喝、一说一唱间引发网友或赞叹、或向往的情感共鸣,观众由追剧而产生的便是对陕西美食、西安这座城的向往。
镜头聚焦小人物的生活,透视出底层劳动者在高速发展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展现小人物不屈服、不妥协、永远向阳而生的生活态度。两剧同播,观众感受到更多的是,两千年前的秦人逐梦精神,现代陕西始终如一。
尽管历经千年,可秦文化的精神传承不变。
低头吃扯面,抬头观史诗
两部陕剧热播引起如此关注,在于引人入胜的故事、实力演员的加盟和精益求精的良心制作。
去年《长安十二时辰》爆火之后,虽然西安旅游热度大幅上涨,但这部剧却和陕西没有多大关系。它最早是作家马伯庸在微博上断断续续更新的小说,并没有在陕西制作,也没有陕西资本和演员的大量参与。随后,一系列分析、审视的话题出来了:如西安依然在沾沾自喜“盛唐繁荣+特色小吃”,“西安又当了一次呆呆的背景”,“陕西影视真是不行”,“又是一部与陕西无关的大戏”。
没错,尽管紧跟《长安十二时辰》这个爆点IP,西安着实火了一把,但也反映出陕西在影视制作以及地方文化宣传上的短板,过于落后和单调。
这次的剧,处处和陕西有关,处处有陕西人的参与制作。
《装台》甚至被称为“陕西人做的陕西文化宣传片”。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陕西作家陈彦同名小说,由马晓勇(西影厂)编剧、李少飞(毕业于陕西艺术学校)执导;陕西籍演员张嘉益、闫妮领衔主演;西安兆麦影视、西安电影制片厂、曲江影视投资集团等西安几家大的影视公司参与出品;电视主题曲和插曲由陕西音乐人制作。
这种合作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正如陈彦对电视剧《装台》的评价:我觉得这部剧的编导和演员对于陕西文化的宣传做了很多努力,也做得很好。比如饮食文化、戏曲文化以及整个西安的城市文化,都有比较充分的展示。可以说他们都是带着一种情怀,一种对这个城市和家乡的热爱和眷恋的情怀在完成这部作品。新华网曾这样评价:“《大秦赋》以更为宏大的篇章与格局,在为观众呈现一部饱满、生动的史诗剧的同时,肩负起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担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华夏精神。”
《大秦赋》本身自带流量,拥有一批固定受众,自创作开拍起,就吸引不少粉丝的眼球。该系列电视剧的播出,还不断给外界树立起秦人执着进取、团结包容的形象。
此前,《大秦帝国之裂变》由陕西影视公司制作,小说作者孙皓晖编剧,陕西音乐领军人赵季平为其配乐。包括《大秦赋》在内的几部也一直都有陕西影视公司的参投,配乐是赵季平的儿子赵麟。
这两部剧也充分展示了陕西影视制作力量。陕西有影视公司、有导演、有演员、有音乐人。不仅有能力制作大场面的正剧,也能和时代接轨,讲好小人物的现实故事。
艺术创作越接近生活,越有感染力。反映地域精神的影视剧,本地人创作可以理解得更透彻。陕西影视公司、陕西影视音乐人都应成为陕西影视剧崛起的资本。
能把厚重的历史剧打造成精品;敢不单靠“明星”流量效应吸引年轻人;能把“陕普”讲出来,风靡全网;敢不盲目追求精致,把小人物城中村的现实生活铺展开来。
两台剧的热播也充分证明,“秦资本”组团打擂的优势和力量,让陕西人对自己的文化尤其是当代文化有了更大自信。普通人的生活与辉煌的历史文化,都是西安的一部分。这网友“爱不尽的秦人与秦味儿”,必然能够跨越文化,带火又一波文旅效应,加厚经济账本。
何止是两道文化大餐?
你看,陕西文化又拿到了“新牌”。
“新牌”也不算新,把陕西各路资本和人马聚在一起,强化陕西文化“不服输”的精神,刻画了一个当代“奋斗”和富有历史文化的陕西。
这张牌继续冲击了长久以来陕西“面朝黄土背朝天,裹着头巾打起腰鼓尘土飞扬”的刻板印象,展示了“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新形象。
陕西文化本身就有一把好牌,历史文化资源向来是自豪的资本。单就影视剧制作来说,取材优势就很明显:周秦汉唐、革命圣地都是底本。还有诞生于1958年的西影,是陕西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至今仍保持着获得国际奖项数量第一和影片出口量第一两项全国纪录。在西安,有一条主干道因为它而得名,从这里走出几代著名电影导演和一线电影演员。
此外,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影视音乐五分之一的创作者出自陕西。
可西影逐渐落寞了,在新媒体时代逐渐边缘化;老是强调的陕西历史文化也麻木了,说来说去还是那些。不少影视音乐制作者“出走”了,作品和陕西也关系不大。反映当代陕西精神与文化的影视剧很少,陕西影视作品也在强化传统的、厚重的、文化的、历史的标签。
这两年,“网红”成为西安的一种气质,被贴上标签。西安,除了宣扬历史文化,就是“蹭流量”,被人诟病“皇城根的自我狂欢和不思进取”。
每当一部“与西安有关”的热剧开播,各类流量就会崛起。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似乎更集中于“油泼面”“水盆羊肉”等各类美食,真正提升地域“现代气质”“现代精神”的选项似乎并不多。如今,“新牌”入手,陕西文化的牌怎么打,才能给发展注入活力?
“地域精神”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可以引导的,借用大量影视剧的传播,为努力突破和努力进取的陕西赋予真正的标签,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温州一家人》《鸡毛飞上天》这样的影视剧,是不错的案例。在这两部现代剧中,“火烧假货”成了浙江人“重视信用”的标志,提升了浙江形象,还能间接带来经济效益。
“我们希望电影、传媒、文旅、资本等西影内部四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不断推出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入更多影视企业进驻西影电影圈子,搭建一个开放共享、共荣共生的影视创作平台。”《装台》联合出品方西影集团正在积极谋取振兴。
曲江影视也不甘落后,聚集影视企业300余家,年制作影视剧2000余集,电影8-10部,其中,包括精品电视剧《白鹿原》《那年花开月正圆》《大秦帝国之纵横》等。
这两部剧的成绩,正是有了陕西影视资源、影视资本、影视人的合力,但也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陕西这块土地上,曾经孕育出了“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陕西戏剧”“长安画派”等特色文化,这些足以成为新时期陕西文化继续奋进的资本与动力。
这片土地上,有写不完的文章,拍不完的影视剧,还有太多历史的、当代的故事可以挖掘。来源:陕西网投稿/爆料/联系
029—89321961/89321981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刁顺子的“烟火气”和秦始皇的“霸气”,哪道陕味儿更让你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