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的中国经济,最准确精炼的提法应该是“世界经济中流砥柱的成长”。也就是说,在长历史跨度和全球视角上考察,“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最大的成就不是其经济体量扩张本身,而是正值全球经济步入低增长高波动时期,中国经济不仅在不利环境里保持了大国之中数一数二的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全球经济“稳增长”的主力;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际率先防控住本土疫情,经济社会生活全面重启,保证了全球抗疫免遭严重医疗物资短缺、全球经济免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全面短缺危机,从而在全球性危机的考验中充分展现了中流砥柱的成色。
“十三五”:中国经济在重重挑战中成长
回首这5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都存在一系列挑战,其中不少挑战相当严峻:
从经济周期长波的视角来看,自2014年以来,世界经济运行步入经济长周期的低增长、高波动阶段,这个阶段可能延续10~15年之久,以至于不少经济学者惊呼世界经济已经陷入“日本式衰退”。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开始露头的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压力与日俱增,资产泡沫等问题令曾经取得巨大成功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日益难乎为继,“十二五”期间若隐若现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又日渐清晰;世贸组织(WTO)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濒临瘫痪……全方位冲击纷至沓来;及至“十三五”收官之年,近百年未遇的全球性疫情冲击——新冠肺炎又令中国首当其冲……
在这样堪称内忧外患的环境里,中国经济依然交出了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十三五”成绩单:
论经济体量,中国GDP从“十二五”之末(2015年)的688858.2亿元一路扩张至2019年的990865.1亿元,与美国并列人类历史迄今仅有的两个十万亿美元经济体,遥遥领先于其他经济大国。“十一五”之末的2010年,中国名义GDP首次超越日本;现在,日本经济规模虽然仍保持着世界第三的地位,但已经萎缩到中国GDP的1/3上下,意大利、加拿大、巴西等世界十大经济体国家的GDP规模更是只相当于中国的百分之十几。
现代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基础,倘若没有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始终坚定不移大力发展制造业,“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中国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中国持续巩固了自己的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主要工业品产量进一步上升,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2015~2019年间,粗钢产量从80382.5万吨增长至99634.2万吨,钢材产量从103468.4万吨增长至120477.4万吨,汽车产量从2450.4万辆增长至2552.8万辆,集成电路产量从1087.2亿块增长至2018.2亿块,发电量从58145.7亿千瓦时增长至725034.3亿千瓦时(本文中国GDP、产量等数据,除专门标注者外,均引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20》)。
曾几何时,美国以其强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独步天下,而其强大生产能力又突出体现在钢铁、汽车两大产业上面;今天,中国这两大产业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都是美国的数倍乃至10倍以上:
中国汽车工业始于1955年,当年生产1000辆,不及南非1951年产量(5.5万辆)的1/50,邻国印度比中国早1年生产汽车,当年产量1.44万辆,是中国汽车业起步产量的14.4倍。
到201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多年蝉联世界第一,当年产量2572.1万辆,占全球汽车产量(9178.7万辆)的28%,相当于整个欧洲地区产量(2131.21万辆)的1.2倍,整个南北美洲产量(2010.28万辆)的1.3倍,美国产量(1088万辆)的2.4倍。
更令人瞩目的是,在以信息技术(IT)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部门,中国的成长极为显著。新中国电子工业起步于1950年4月28日决定成立电子工业管理局,而此时电子工业在国外已有50年历史;目前,最典型的高技术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已经占据了显赫的地位:
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约4%,资产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约9%,主营业务收入和平均用工人数均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约10%,占中国出口总额约20%,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占中国出口总额约30%。
在全球市场上,中国IT高技术产业所占份额在“十三五”期间显著扩大。目前,全球电信设备市场份额分布是华为占36%,爱立信占20%,诺基亚占18%,中兴占12%,其他所有企业14%。在液晶面板、集成电路等IT基础产品领域,中国的“赶超”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相信在接下来的“十四五”期间,人们将见证中国在这些产品上占据全球市场主要份额。
最突出的是,在一批创新前沿,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了从跟随到领航的“弯道超车”。如移动通信产业,中国引进1G比国际最早商用晚6年,2G晚3年,3G晚6年,4G晚3年,5G则领先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