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下调也传导到了机场上。在航空公司竞争比较激烈,低成本航空发展较为完善的上海市场,客均收入从2019年平均的0.67元下降到了2020年3到6月平均的0.39元;全体机场总体也从0.63元下降到了0.45元。
这使得航空公司的收入恢复并没有和成本、运输量恢复同步。运输量的上升直接导致可动成本(例如人员工资和油料成本)上升,但收入却没有对应增加的情况下,下半年航空公司的现金流可能会愈发艰难。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航空业以自己的降价让利,为疫情后的经济恢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点而言,各位民航业同行实在是辛苦了。
疫情之后的航空业——稳基地,争外围
销售代理人等「中立」企业,为我们评估各航空公司,提供了一个重要客观的视角。其中,最有趣的就是横向比较各航空公司。
在这次疫情中,各航空公司的「基地」作为航空公司最大的单一市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定海神针」作用,为航空公司提供了宝贵的「基地红利」:
一方面是指航空公司在基地的客公里收入,比航空公司在全航线网络的客公里收入高;另一方面则是航空公司在基地的客公里收入,比其它航空公司在同一机场的客公里收入高。
例如,以广州为基地,占据广州市场约四成(37.49%)份额的南航,在广州市场就享受到了份额不小的枢纽红利:
2019 年,南航涉穗航班平均客公里收入为 0.96 元,比南航全体航班(0.73 元,高出 31.5%)和全体涉穗航班(0.82 元,高出 17.1%)都有溢价;3 月份以来的四个月,南航涉穗航班平均客公里收入为 0.57 元,比南航全体航班(0.50 元,高出 14.0%)和全体涉穗航班(0.52 元,高出 9.6%)也都有溢价。
以北京首都为基地,占据北京市场约三成(31.91%)份额的国航,在北京市场也具有一定的枢纽红利:
2019 年,国航涉京航班平均客公里收入为 0.82 元,比国航全体航班(0.68 元,高出 21.0%)和全体涉京航班(0.73 元,高出 12.7%)都有溢价;
3 月份以来的四个月,国航涉京航班平均客公里收入为 0.51 元,比国航全体航班(0.44 元,高出 15.2%)和全体涉京航班(0.45 元,高出 12.8%)也都有溢价。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各航空公司在全国将会激起又一波「跑马建基地」的热潮——无论是短期现金流还是长期利润而言,在优质航点建立基地都是大势所趋。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售票渠道在疫情中比例反而上升,给「提直降代」敲响了警钟。对于企业等对差旅费用、差旅可靠性有高要求的商旅客户而言,「提直降代」可能不会让他们转为航司的客户,反而会让他们投奔其它航司或交通方式。
换言之,航空公司有必要和代理人建立一种共生共赢的合作关系——毕竟,在直销渠道购票的休闲客因疫情而选择自保离开,而要航空公司以大比例「随心飞」折扣才能吸引的时候,只有代理人和他们背后的差旅客户,才是航空公司数十年如一日的稳健的客户来源。对于航空公司而言,要么绕过代理人,直接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要么和代理人合作,共同开发企业客户。在没有办法直面企业客户的时候「提直降代」,很可能就会在这样的关键时刻面临死局。
总结:谨慎运作,未来可期
我们谨慎地分析了一些上半年航空业的重要数据。上半年航空业敢于担当,为经济复苏贡献了重要力量;而下半年,枢纽优势会使得各地政府和航空公司进一步合作,为各地带来更多的航空公司基地。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分各航空公司、各机场为读者朋友们分析。您可以在留言区提出您最想分析的机场,我们将以投票的形式决定优先顺序。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工作顺利,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