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创意中心外,喝着咖啡、享受惬意时光的年轻人。川报全媒体集群记者 华晓峰 摄
    本报记者 张红霞
    少城的街巷浓缩了最具成都特色的商业文化气质,区域内街巷的商业空间与居住生活空间互相融合。这里,不仅有闻名已久的宽窄巷子,还有让众多好吃嘴念念不忘的奎星楼一条街,有让人流连忘返的明堂创意工作区。
    3月27日,记者走进刚刚完成风貌打造的青羊区少城街道支矶石街,只见昔日纷乱的老居民楼被改造为一道道景观,各色底商都洋溢着文艺气息,“充满诗情画意”的街道令人忍不住一路拍照不停。
    改变的不仅仅是风貌。作为成都市确定的“天府锦城”重点工程中的三大片区之一,少城片区定位“旅游民俗体验区”,将形成文化旅游、非遗民俗、文博创意的主导功能。
    打造民宿文化功能,少城片区独具优势:留存清朝满城特色、融入了老成都民俗风格的宽窄巷子也在这里。著名成都籍诗人叶延滨就曾感叹,宽窄巷子是一个在“旧底片上重新描绘的新市井”。
    以宽窄巷子为基底、以“天府锦城”建设为机遇,少城街道对全域进行“重新描绘”,打造少城国际文创硅谷,将有机更新理念注入其中,营造出独特的区域氛围。
    左手美食右手诗意
    与宽巷子相隔四条街的奎星楼街,在成都的“吃货”圈中颇有名气:短短500米的老街两侧,排布着26家特色美食,包括“冒椒火辣”“成都吃客”等。
    这是如见文化创始人缪斌一年多前决定把公司搬进小街的因素之一。专注做中国—希腊文化交流的他对这里的“烟火气”推崇至极,“成都的休闲文化、慢生活在这里充分体现。”
    今年初,缪斌发现,这条美食街又有了新变化。“我们利用今年初的40天假期,请专业公司重新设计了VI,装修店面、重画墙绘。”冒椒火辣项目负责人李佩雯解释说,去年,得知街区将进行有机更新,该公司决定投入20万元积极参与,配合街区定位提升店面品质,“串串某种程度代表了成都的特色餐饮,我们想成为这里的一张饮食名片。”
    顺应文创定位,冒椒火辣还开发出了手机壳、卫衣等文创产品赠送给顾客,在年轻人中获得不错反响。
    左手美食右手诗意,不光是为了提高“颜值”。少城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何媛说:“我们想把宽窄巷子每年2000万人次的游客流量引到这些街巷来,产生新的‘后街经济’,打造文娱游购创一站式体验的多元场景特色街区,实现整体提升。”
    有机更新过程中,美食与文创碰撞出的“火花”频频闪现。主打麻辣鲜香的自贡菜馆融入电影主题,“瘾食主题餐厅”吸引诸多文艺电影爱好者;“成都吃客”用铁质的鱼形盘来装盛日销千余份的爆款特色烤鱼片,被网友评价:“菜好吃,装盘文艺、有趣。”
    在3月的某网站最新点评中,经过“有机更新”后的奎星楼街、小通巷等,因为环境好、文创有趣而被点赞的商家,比例从过去的38%提高到86%。
    
    吉祥街小店用实木装修,风格古朴。川报全媒体集群记者 华晓峰 摄
    一面文艺一面文创
    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分处奎星楼街两端的三幢旧楼,引入现代设计进行改造后,成为融创业咖啡馆、独立书店、艺术现场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中心,创始人于侃给这里起名为“明堂”。
    定位做“独立原创文化出品人”的于侃,让明堂展示出奎星楼街烟火气息外的另一面。
    3月,明堂的各类演出活动有18场,来自国内外的各类音乐表演,使这里成为年轻人的聚集地;瑞士设计周、法语活动月等,都在这里举办活动。如今,明堂每年项目流量达到200多个,已经成为成都的一张文创名片。
    历经五年两期拓展,明堂被视为文创从业者的理想孵化园,也被当作城市空间微更新的典范。
    少城街道“借旧改新、内容重置”的另一个代表作,是少城·视井文创园。依托四川电视台的旧址,经过一年多的重新设计和功能完善,视井文创园于去年12月29日开园,入驻的都是国内知名文创企业——咪咕音乐、慈文传媒、乐杜鹃、荣宝斋等。
    联合国人居署的参与指导,让少城街道的有机更新更注重对“人”的影响——原住民的生活不被打乱,同时生活品质得到提升。在首批改造的6条街巷,无居民需搬出,无商户被拆迁,居民生活相关的路网、管网、电网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从“人”的需求和体验出发,加入产业功能,少城国际文创硅谷由此渐渐丰满。
    原标题:烟火气和文艺范在这里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