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廖杰远:后疫情时代:筑牢健康产业“基础设施”,迈入数字健共体元年 | 互联网金融
新冠肺炎疫情突袭,锁国封城、全国医疗资源紧缺之际,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开辟了抗击疫情的“第二战场”,集中全国医师资源,助力疫情防控,受到国家卫生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市场的关注。在国内抗击疫情战役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后,探寻互联网医疗健康在后疫情时代的路径适逢其时。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认知的拐点,最直观的变化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供需双方—患者与医生—都完成了大规模的市场教育:前者问诊积极性提高,后者上线率提高。随着疫情渐稳,如何留存流量并提高黏性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这波流量受益于新冠肺炎高传染性的现实因素,不可持续。日后的可持续发展须依赖医疗健康服务的完整闭环。
超级买单方入局,医疗行为闭环增强黏性
疫情期间,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在2月初和3月初连发文件,要求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优势,大力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行业迎来重大利好。
3月2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的里程碑。
根据《意见》,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设置互联网医院或批准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按照自愿原则,与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签订补充协议后,其为参保人员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复诊服务可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该文件为有资质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机构打通医保支付通道,意味着超级买单方的入局。
医疗行为具有特殊性,除了传统的供需双方,还有重要的支付方——医保,卖方、买方与支付方三者相分离。随着《意见》的颁布,支付方躬身入局,打通医疗全流程,实现了闭环流程中关键的一环。
以此次疫区中心武汉开通的医保支付为例。2月24日起,武汉市政府将为常见病和慢性病参保患者复诊提供的互联网诊疗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这意味着这些患者能获得线上复诊、处方外配、在线支付和线下药品配送上门等便捷服务。
一般慢病复诊开具的处方药多为7日或14日用药,长期断药可危及生命。政策印发时,武汉已封城30余日,大多数武汉慢病患者已无药可吃。因此,开通医保后,平台型互联网医院借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明显优势,承担了武汉绝大部分的复诊续药需求,迎来海量问诊续药需求,医保指挥棒的指向性效用明显。
至此,医疗、医药、医保这三个医疗行为中常见要素,在慢病复诊板块真正实现了“联通”,较完整地为患者提供闭环服务。数字健康的价值以生态闭环的形式进一步彰显,真正增强用户黏性。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明确引导互联网医疗发挥在复诊上的作用。据统计,复诊行为占医院门诊量约70%,具有频次高、流程简单但耗时长等特点,尤其适合通过互联网重塑流程,提高患者复诊效率,减轻线下医疗机构压力。慢病复诊的用户习惯一旦养成,能够形成一定程度的依赖,随着服务强化和用户体验优化,用户黏性更强。
超级买单方的明确表态和快速落地,以付费的方式引导患者的消费选择行为,极大地推动了该行业的进程,开启了互联网医疗深度介入复诊流程的新起点。
进入3.0时代,数字健康迎来健共体元年
政策突破后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如何进一步发展?
疫情期间,用户所体验的网上就诊过程多为互联网医疗健康2.0阶段下的业务逻辑,即以互联网医院为依托的在线问诊流程,包括挂号、导诊、问诊、医保支付、线下配药等全流程服务。
实际上,数字健康行业已开始探索3.0阶段——健康共同体,以响应中央提出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为中心”,从“被动医疗”转向“主动健康”。
健康共同体是指以健康为目标的医疗共同体。通过对医疗、医药、医保、检验检查和医疗大数据的闭环,实现对一个病种或一个人完整的生命流程的健康管理。实现这一转变,医疗行业关键的指挥棒“医保”仍举足轻重。
2020年3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大数据应用,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门诊特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
以“人头”和“病种”为目标单位的健康管理,需要一个具备综合运营的数字技术平台,以供围绕该目标单位的各项物理维度和医疗流程实现在线化、数据化并互联互通,从而达到对单位体征的全面掌控乃至数据之间的协作演化。
当前,医疗行业仍是数字化程度较低的领域——电子病历尚未全面普及、各医疗机构间存在信息壁垒、物理空间的在线化进程较慢和对医疗数据安全的顾虑等因素,说明中国医疗行业数字化程度较低。
正如消费电商将线下商品、购物场景、物流进程等传统零售流程数字化,从而通过算法实现流程优化、提高消费效率,从“治病”到“健康”的医疗行为转变,也要求医疗、医药、医保、检验检疫等方面大数据的在线化和数据流通,从而通过算法实现对目标单位的全面建构,达到对健康动态、持续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