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域近年来是最受舆情关注的行业之一,而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是教育舆情聚焦的重要节点。今年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高考首次推迟到7月初进行。随着时间的临近,舆情关注度日渐提升,需要对可能出现的相关舆情风险进行科学研判和评估。
疫情背景下的高考舆情
对于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而言,必须要充分理解教育,特别是高考作为民生领域的重中之重,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极容易引发舆情聚焦的客观现状,捍卫高考及其后的招生录取等工作的公平和有序进行是社会底线。因而,高考舆情无小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不得一点疏忽大意。今年是疫情背景下的高考,除传统舆情话题外,还会有疫情带来的新问题,尤其需要高度重视,抓紧高考前的最后时间,扎实地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今年高考舆情焦点可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疫情给高考带来的影响是今年高考舆情最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做好研判和评估。从寒假开始,往年常态的教学秩序和节奏被疫情打破,当前,虽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高中毕业年级已经返校学习,但北京的疫情反复又导致了停课恢复居家学习的突发情况,有的地区要求考生考前全员进行核酸检测,这些变化难免给考生和家长的心态带来一定程度的波动和冲击,进而可能在高考前后出现情绪化的行动和表达,并引发舆情的共鸣和聚焦。更要注意的是,今年高考的防疫和安全保障工作必然升级,一旦考试期间出现考生身体状况异常,无疑会引发巨大关注。而天气炎热加之严格的安全措施,也很可能引来一些不满和吐槽的声音,甚至局部出现现场摩擦,从而使得高考前后几日的舆情风险大增。
其次,高考期间的社会保障工作一直是重要的舆情风险点,仍要保持高度重视。每年高考都是全社会的大事,做好保障工作是大家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减少施工噪声扰民、实施道路临时交通管制等管理措施等已经形成惯例,但也一直是引发舆情争议的由头,虽一般情况下不会引燃重大风险,但对可能出现的个案还是要及时关注。值得一提的是,高考期间难免出现考生忘带准考证等突发状况,有关部门都有应急措施并积极协助解决,事后这样的案例也往往会被有关部门作为选题进行宣传,这时就要特别注意避免引发“次生舆情”。2019年高考期间,河南某媒体《中牟一考生忘带身份证 交警“飞车”往返70公里帮取回》的报道就曾被网民总结为“5分钟跑35公里”而形成争议,给交警形象带来了困扰。
再次,高考公平一直是全社会共同捍卫的底线,虽然近年来替考、作弊、录取黑幕、顶替上学等严重破坏高考公平的事件已很难再出现,但每年高考前后依然是“旧案重提”的敏感时期,要关注相关动向。近期,山东冠县“农家女被顶替上大学”、艺人仝卓高考舞弊案等就成为舆情焦点,虽有一定偶然性,但在高考临近时还是存在被进一步放大的风险,也要密切关注其他类似案例的出现。还有,每年高考各地录取分数差带来的争议也一直存在,还衍生出户籍和居住权之争、高考移民等问题,同样不可忽视。
多管齐下营造理性的舆论环境
在现实中,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虽然能意识到高考舆情的专业性和敏感性,但并不真正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生态和网民心态,理念和方法陈旧,亟待建立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化解危机,营造理性的舆论环境。
其一,要由领导牵头提升舆情风险意识,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制度,培养专业化的舆情工作团队,加强协调和协作,系统性提高舆情管理能力。
其二,打造人机结合的舆情监测和预警、研判系统,尤其关注年轻人聚集平台的新型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及时准确地分析舆情事件的关注程度、传播情况、发展走势,各类网络意见群体针对事件的观点构成、情绪变化等要素,辅助决策。
其三,提高舆情回应和沟通交流的技巧,特别要充分理解今年特殊情况下剧烈变化和压力作用于考生和家长的实际情况,以阳光、积极的心态面对和回应出现的争议,注重情感交融,更细致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形成互相理解的良性舆论环境。(据《网络舆情》 2020年6月22日 第44期)
(责编:袁勃、陈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