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桐庐县: 文明桐庐 温暖之城
秋冬,漫步富春江畔,画城桐庐让人感觉暖意融融。
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靓丽整洁的街道、安全通畅的交通、文明有礼的市民,融汇文明暖城的“底色”,印证着43万桐庐市民的美丽梦想和幸福追求。
11月1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前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桐庐县榜上有名,并以全国第九、全省第一成绩获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
提升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温暖之城”建设有力推进……在这座文明暖城里前进的步伐不可阻挡,文明早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当中,全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美满幸福。
文明有礼润桐庐
2017年11月,桐庐县从全国166个参评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今年以来,全县上下把提升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引擎,作为探索城乡联动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方法,作为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新途径,以实打实的成效交出了高分答卷。
“规范的设计,让我们觉得各方面都挺方便,生活在桐庐这座城市很温暖。”日前,以轮椅代步的叶百丽来到县中医院,崭新的无障碍停车位让人眼前一亮。除了醒目的黄色线条,面积也更大。虽是小细节,但这是为残疾人专门设计的,为的是让他们出行更方便、更安全。
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垃圾分类、绿色停车位等,桐庐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得百姓切身感受到了创建带来的变化:菜市场更整洁干净了,停车更有秩序了,垃圾分类更加整齐了,城市交通越来越有秩序了……总之就是,生活在桐庐越来越舒心了。
“礼让”,是桐庐的“金名片”。“斑马线前车让人,是桐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来自北方的侯春香在桐庐居住了5年,她见证了桐庐这座城市前进的步伐。她说,车辆在经过斑马线前减速、停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包括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和公务车,礼让成为大家的共识。
这样的细节,在桐庐比比皆是:坐公交,人们排队上车、低语交谈;餐馆里,厉行节约风尚蔚然成风;遇到困难,很轻松就能找到志愿者……充满善意的举动成为市民生活常态,可感知,可触碰,暖意融融。无须讶异,精神文明建设正在桐庐出现聚变效应。
常态开展“文明路口”“点赞斑马线”“文明站亭”认领、“文明城市共管日”、“清洁桐庐”等活动;出台“物业行业助力文明创建五条”,开展“小区环境大整治”“道路环境大清理”等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文明餐桌公筷公勺”专项行动,倡导广大群众摒弃不文明不卫生饮食陋习……
如今,千千万万市民群众的文明自觉,方方面面文明素养的不断积累,筑就了桐庐文明建设的高地,展现了桐庐这座城市的高度。
志愿红流汇桐庐
志愿服务,是文明暖城的响亮品牌。
“行人不闯红灯、车辆斑马线前礼让行人、骑电动车戴头盔……这些都是我们文明劝导的内容。”11月5日一大早,来自城南街道的志愿者徐思杰来到县城云栖中路进行文明劝导工作。“如果通过文明劝导,能让这座城市更文明,再累我都觉得开心!”
这并不是徐思杰第一天做志愿者。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每周他都会抽出时间参加活动,为老人送温暖、夜间巡逻、环境清理等,5年来,他用心帮助每一个人,用爱温暖这座城。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
“老人家您慢一点,不急啊,先刷市民卡,测一下体温……”每年,桐君街道开展城乡老年人体检,在忙碌中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人群中显得尤其醒目。他们帮助老年人刷卡刷脸、测量体温,维持秩序,引导老年人取号、有序排队体检。他们是南门社区楼下书记志愿服务队的成员,9年以来,30名志愿者在每年都会协助医生开展服务工作。
“校门爷爷”爱心护苗、“集烟蒂换公筷助分类”、“楼道红管家”、垃圾分类“十百千万”……这些都是志愿服务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截至10月底,全县志愿汇注册志愿者突破109000人,成立志愿服务队1000余支,他们正用微笑、服务、礼让的精神,讲好桐庐故事,展现美好形象。
一场场集志愿服务、文化传承、道德熏陶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从县城延伸至乡村。自去年5月开始,分水镇后岩村推出“美家美德”微积分兑换,内容包括美丽庭院、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10项内容。如今,广大农户不仅自觉约束行为,还把参与志愿服务当成“业余爱好”。村里已相继成立“情暖夕阳”“乡邻乡亲”等6支志愿服务队,参与群众达近百人。
一支支“不走”的志愿服务队涌现在桐庐的各个乡村,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文明实践、智慧治理”有机统一,排摸群众需求“派单”,调配各类志愿服务队“领单”,实现志愿团队大统筹大联动,汇聚志愿“红”流,精准服务群众。
最美风景看桐庐
大爱桐庐,温暖之城。
去年9月,桐庐县出台《建设“温暖之城”行动方案》,推行“我们的议事会”“邻里守望”等特色品牌项目;打造“文明我践行、垃圾不落地”等本土品牌,对建设“温暖之城”进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