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此前消息,“肺炎1号方”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新冠肺炎治疗中显示:治疗轻症新冠肺炎确诊病人50例,经1周临床观察,全部患者体温恢复正常,50%患者咳嗽症状消失,52.4%咽痛症状消失,69.6%乏力症状消失,总体症状明显好转,无一例患者转重症。专家讨论后认为,该肺炎1号方能够明显改善轻型新冠肺炎临床症状,有减少重型肺炎发生的趋势,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肺炎1号方”的临床使用,验证了中药在抗疫上的积极作用。
“气溶胶传播” 并不意味着空气中病毒弥漫
据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近期两个发生在浙江省的病例,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对传播途径的猜测。
一个,是“菜场15秒近距离与感染者共同驻留被感染”;另一个,是“医馆吧台和感染者近距离驻留50秒被感染”。
2月8日,在上海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官方确认了新冠肺炎的三种传播途径,包括此前被微信辟谣助手定义为谣言的“气溶胶传播”。
按照卫生防疫专家的说法,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直接传播是指患者打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患者喷溅的飞沫直接沉积在易感染人员的鼻腔或口腔黏膜上,病原体进入人体从而导致感染。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气溶胶是固态或液态微粒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分散体系,粒子直径在0.001~100μm之间(0.5-5μm的粒子为主)。呼吸、咳嗽、说话、吐痰、呕吐、大小便(水冲洗)等,都可产生气溶胶。医学检验实验室等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等样本时可产生气溶胶。
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那么,气溶胶传播渠道被确认后,是不是意味着就此空气中病毒弥漫?当然不是。
贵州省人民医院应急办公室科长李杨表示,气溶胶多是患者在咳嗽和打喷嚏时产生,一般常见于医护人员为患者吸痰、插管等治疗中,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要穿防护服、戴口罩和护目镜,切实做好防护。不过,普通市民很少会接触到,不用太紧张,只要戴好口罩就行了。“气溶胶传播”并不意味着空气中病毒弥漫,不要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