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逮住一个大市场,前面讲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据说有1500亿到3000亿这么一个大的市场。第二要打造了一个商业模式。这是模式是:一个中心,即指培训平台;三个要素,一是家长,由他们来买单(课程等产品);另一个学生(他们需要课程);第三个要素是老师授课。
有了这样一个模式以后,他们要引粉(用户),在普通产品开发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商业运营方法,通通运营到教育领域来了。首先夸大宣传广告,比如有一个机构说我们和联合国合作办学,大家一听和联合国,厉害了;有的还要和名校挂起钩来,什么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是985、211学校毕业的,夸大事实;怎么样?他吹的是85%,实际上连15%都不到。这就夸大宣传吸引人。
第二个就是价格欺诈,他标的价格是叫划线价2888,实际价格一块钱先买一节课,听听看看,听好了以后再去付费,交叫整个课程的钱。标的2888那一份都没卖过,这就叫价格欺诈。
还有就是夸大学校实力,夸大教学结果。比如说培训机构,今年某某学生中考全省第一名或者说高考当中第几名是我们学校出现的等等。还有家长评价利用一些假的,没有真名的家长做了一些评价。总之,通过夸大宣传,通过这个价格欺诈来引粉,结果利用这些商业手段和互联网的手段,获得大量用户。如,作业帮这家机构,激活用户达到8个亿、月活用户达到1.7个亿、日活用户4100万!那都是巨量的。
有了这些用户后,第二步开始‘贩卖焦虑’了。什么叫贩卖焦虑?:如,你的孩子可能只差一分就错失了中考、高考机会,对他来说会遗憾终生的。如果增长关键的一分,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家长一听这样的宣传马上就着急了,所以说就开始从腰包里掏钱买这些机构的课程。他们心里想的是:千万别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通过贩卖焦虑来引粉,这是极其不道德的。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在平台上拼命的售卖课程,拼命的赚创收。开始创收,利润出现后,为下一步做好了准备。
有了一定规模的营收和利润后,投资大佬们就开始出来包装公司。把公司包装得漂漂亮亮的——精美包装,然后再想办法在国内外资本市场推动上市。
只能到境外上市了,境外非常欢迎中国的产品,中国市场大,人口多。做一个项目如果是大众人口的,那就会形成巨大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所以说国外的有些资本市场,才不管你在国内道德不道德了,才不管你将来会造成多么负面的影响,该上就上啊。
一旦上了市,投资机构开始进一步的炒作包装,把市值推得高高的。当市值推到一定高度,稳定到一定程度以后,他们马上干什么呢? 套现退出。这个时候他们可能挣了5倍、也可能挣了10倍、也可能挣了30倍、也可能挣了50倍、甚至可能挣了100倍。这就是这些投资机构的根本的目的。
在他们看来,你项目本身只是我手里的一个挣钱的工具。我才不管你的将来,我只管我能在什么时间段内实现套现退出。
这有一个试金石,如果这些投资机构真的想关心中国,真的是关心中国的教育产业,我提出一个问题,他们别退出 ,做战略投资人,长期和这些机构绑在一起,一绑绑一辈子。我估计这样做的机构相当少,甚至没有。这就是问题所在。这就是这类机构今天为什么成为全社会公敌的深层次的原因。
客观地讲,校外教育培训机构需要吗? 需要、非常需要!教育的主“战场”是中小学校,包括高中部分。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或者义务教育的主战场,在主战场之外,如果有结构科学、运营合理、监管严格的校外培训机构,和教育主体形成很好的匹配,那是我们理想的一种状态。
我个人观点:
这次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从严治理整顿是非常及时的。这次行动的整个思路是非常系统的,即通过治理整顿,把校外培训机构纳入正规和严格监管之下,与教育主体形成很好配合。明确出严禁资本化运作,保持教育天地的本来面目。这是真正目的。
同时,强化措施落实,从严管理,防止出现损害家长利益的事件发生。如,卷款走人,机构倒闭所造成经济损失等等。在目前这个时机抓好此事非常及时和重要。
通过治理整顿让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教育事业更加理性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