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两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动态,宣告国家层面的专门监管教育培训市场的机构正式成立。
联想起半个多月前对教育培训头部企业的“顶格处罚”,说明国家对于整顿课外培训市场的迫切需求和坚定决心。
校外培训市场野蛮生长的时代,终于该结束了。
有些人大声叫好,也有些人表示忧虑:那以后小孩子还上辅导班吗?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不上培训班还能怎么办?
其实,家长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国家出手整顿校外培训市场,就是为了还教育以本真,塑造一个更加健康、公平的教育环境。
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时间,培训机构遍地都是。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商业街、校区、学校周边,名目繁多的培训机构随处可见。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49万家教育培训相关企业,其中以广东、江苏和山东等经济发达的省份最多,分别以9.98万家、4.46万家和4.43万家位列前三。
数量如此之多的培训机构,本应该成为国家教育的助推剂,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切切实实的帮助的,但实际情况是,在校外培训市场野蛮生长的这几年,培训机构早已丢失了教育的本真,乱象迭起。
根据《法治日报》报道的数据,2020年全年受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举报15.5万件,占投诉举报总量的8.2%,在服务类投诉举报中排名第四。而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第一季度服务投诉举报达到4.71万件,同比增长65%。
消费者的投诉,不过是校外培训市场乱象的冰山一角。今年6月初,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中公布一批校外培训机构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典型案例,掀起了整顿市场的第一波高潮。
继早前猿辅导、作业帮被查处后,新东方、学而思等共计15家校外培训头部机构受到了顶格罚款3650万元。
所谓的顶格罚款,就是行政机关适用法定罚款幅度上限做出行政处罚。对于这些培训机构而言,受到这种力度的惩罚不仅不冤,而且是罪有应得。
相信今天每个人对于校外培训机构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早已司空见惯了,对于培训机构所宣称的“清北名师”“高升学率”都以见怪不怪了。
然而,培训机构大肆宣扬的名师、效果、成绩,究竟有几分可信,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事实上,头部机构之所以受到严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毫无底线的“虚假宣传”。
受到惩罚的15家校外培训机构,均存在虚假宣传的违法行为,包括虚构教师资质、执教履历,夸大机构实力和培训效果,甚至虚构用户评价。
例如,深圳蓝天教育培训学校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宣传“教研团队超过85%的教师来自清北及985、211大学”。然而,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发现,蓝天教育部分老师的成绩考核水平和相关获奖信息严重背离实际情况。事实上,该机构的121名老师中,来自985、211大学的仅有18人,所占比例不足15%,与其所宣传的比例相去甚远。
这样的虚假宣传绝不是个案,而是十分常见的。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夸大其词无非就是博人眼球,希望更多家长和学生报读。然而,这种行为不仅是属于实施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违反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同时也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判断,误人子弟。
培训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固然已经影响了教育市场的正常秩序,但“其罪当诛”却不仅仅因为如此。之所以校外培训市场已经到了不得不整顿的地步了,是因为许多教育培训头部机构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成为“敛财机器”。
针对培训机构,国家明确提出了“严禁借机敛财——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行业变成逐利的行业”的说法。可以说,这才是校外培训市场需要整顿的真正原因。
诚然,培训机构的发展需要资金,培训机构的目的也是为了盈利,但是,当教育走上资本之路的时候,就会为了盈利的需要大肆扩张,急功近利,丢失了教育的本心。
首先,资本运作的特点就是“先烧钱扩张,后赚取快钱”,培训机构一旦融资、上市,就会以盈利为唯一目的,先通过烧钱快速抢占市场。
第一招,快速扩张门店。新东方上市上市以后,教育中心的数量快速上涨,2018年就已经突破1000家,这一过程也耗费了新东方教育的大部分财力。
第二招,就是制造焦虑,营造培训的需求。这些年来,关于校外培训的广告漫天飞舞,贩卖焦虑,无非就是希望拉动市场扩张,这是资本的一贯行径。2020年,整个校外教育培训市场的用于宣传的费用占收入一半。
根据跟谁学公开的财报显示,去年该机构研发费用是7.3亿,占收入的10%,而其宣传推广费用却高达58亿元,占收入80%。当机构把收入用于营销推广,而不是用于教研或师资力量提升时,还能指望校外培训机构真正用心培养学生吗?答案显而易见。
然后,抢夺教师资源。对于一个培训机构来说,培养一个好老师的周期太长,成本太高,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挖老师墙角。教育机构上市后会高薪去挖其他机构,甚至学校的优质师资,据为己用,而对于他们来说,有的是资本。
最后,吸引学生。学校没有了好老师,就无法培养好学生,更需要到培训机构去。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可能会摧毁教育的底层。
其结果是,教育将变得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