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孙中山选集》可以发现孙中山先生对于教育具有他自己独特的观点,如他认为“圆颅方趾,同为社会之人,生于富贵之家即能受教育,生于贫贱之家即不能受教育,此不平之甚也。社会主义学者主张教育平等,凡为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不特不取学膳等费,必须要全国的人民,都要有体育、智育、德育的人格才好。”又如他提出“非学无以别其才”“非学无以成其用”等观点。孙中山先生一生提倡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始终主张有教无类,他一生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的精神当然也包括他认为受教育是人民的基本权利,教育必须人人平等。孙中山先生普及教育的主张涵盖了儿童教育、成年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军人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等。他积极提倡女子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理念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先进性和平等性,非常了不起!
3、“女子教育为最要之事”
孙中山是位大革命家,他坚决反对犹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的落后于时代的观念,他大力提倡女子教育与男女平权。他认为“重视普及中国女子虽有二万万,惟于教育一道,向来多不注意,故有学问者甚少。”女子教育,呼吁争取女权的革命主张对中国女子教育的推动与影响是很直接的。在辛亥革命时期就涌现了多位女性革命领导人,最著名的莫过于“鉴湖女侠”秋瑾烈士。秋瑾被捕以后,她最后写下的一句话是:“秋雨秋风愁煞人”。在审讯她的时候,她只陈述了自己的主张,对革命的活动一字未说。最后她说:“革命的事不必多问,要杀要剐随便吧!”1907年7月15日,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虽然要摧毁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对妇女的禁锢与对女权的剥夺实属不易,但的确推动了时代的进步。北伐以后,女子求学才成为普及的教育制度,我国妇女素质才得以普遍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
4、“凡天地万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皆列于学中”
孙中山先生在上海莫里爱路寓所(今上海孙中山故居)完成《实业计划》一书,在书中他提出发展实业是“中国存亡之关键”,并在汇编而成的《建国方略》中系统阐述了发展实业的基本构想,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培养大批工程师和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他认为,欧美国家于近世崛起,深得三代之遗风,学校遍布国中,人无贵贱皆勤奋于学。学校所学科目包括“天地万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各科目设有专门的教师,津津启导,虽理至幽微,事至奥妙,皆能有法以晓谕之,有器以窥测之”“其所学由浅而深,自简及繁”,使学生“智慧日积”。
而中国在近代之所以衰弱,实业不兴,与中国传统上重“文”(科举考试制度)不重“术”有较大的关系。“中国数千年来,以文为尚,上自帝王,下逮黎庶,乃至山贼海盗,无不羡仰文艺。其弊也,乃至以能文为万能。多数才俊之士,废弃百艺,惟文是务,此国势所以弱,而民事所以不进也。”孙中山注重兴学养才、因地制宜发展实业教育的思想对民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民国时期,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农业、工业、商业、商船等实业教育,并注重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在当时建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影响深远。
5、“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孙中山非常重视受教育者的“立志”。他反对当时许多读书人只为谋求个人幸福的学习目的,认为这些人都是胸无大志。他对封建主义的求学只为做大官的思想给以斥责。他说“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青年学生要立志“为大家谋福利”。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讲中,他要求各将士要有革命大志和精神,为革命成功而战斗,如果没有革命精神,就是一生学到老,死记得满腹的学问,总是没有用处。我认为当前凡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就是大事,立志做大事与立志做大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立志做大事,体现的是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而立志做大官,则是官本位思想的表现。只要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做好了,百姓拥戴、就可以挑更重的担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大事与小事、大官与小官,都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最小也是大事;人民群众认可的好官,最小也是他们心目中的大官。做好了大事比做大官的价值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