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中,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曾经是金融行业中就业吸纳大户的银行,开始受到不少毕业生的“冷落”。
林月(化名)在珠海上学,她今年大四,学习会计专业,本来在大三的时候,被母亲找关系到银行实习,但是实习没多久就离开了。“一进入银行,发现都是做推销信用卡等很琐碎的工作,觉得很没有意思”。她说。
“我有很多朋友,在银行中都非常能干,非常辛苦。”一位刚刚从银行业离职的银行业老员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但是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脱离普通员工的角色。在银行业中,有一个好背景太重要了。”
而一向以薪酬高企著称的基金业,则越来越难进。
“我们有招应届毕业生,他们通常都是从实习生中精选出来的种子选手。在选实习生时,就是按学校是否985,专业排名是否靠前等做过筛选了,如果实习期间觉得不错,就会作为考察对象。”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但是,由于起薪高,大批拥有闪耀学历的学生蜂拥而至基金公司,使基金公司对毕业生越来越挑剔。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即使过了三面,一些基金公司还是会以一些莫名的理由放弃招聘一些背景很好的毕业生。
财经院校并没有全面遇冷。比如,两大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的招生位次相对稳定。比如中央财经大学在北京的理科投档位次从2018年的2379上升到今年的2131,文科投档位次去年为745,今年为748。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的理科投档位次也都有小幅上涨。
甚至于对于一些金融岗位来说,一个专业文凭可能已经没有那么重要,学科的交叉性已体现在财经类高校和就业岗位之中。
“以往什么考生都要往金融类专业挤,也不管自己是否喜欢或者适合这门专业,而很多高校看到这种情况以后也会匆忙加开金融专业,教学质量没有保证,导致一些学生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和训练。我觉得这对高校来讲也是降温期,可以对内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避免浪费。我认为之前过热的社会反应,需要时间消化并冷静下来。”本科专业为金融数学的陈宇(化名)表示。
吴劲草则建议,学生也需要有更好的职业观,了解什么样的职业是更适合自己的职业。“第一要更了解职业,第二要更了解自己。很多人说想去干精算师,听说数学专业比较适合干精算师,就去学数学,但是很多人学到大三大四,都不明白精算师是保险公司的职业。在不了解的时候就冲向一个专业,这是非常不理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