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就业+产业 筑牢脱贫致富“稳定器”
干净的水泥路面,整齐的道沿花坛,主干道两侧围墙上极富地方特色的农民画……夕阳西下,三三两两围坐在家门口纳凉聊天的老人,还有追打嬉闹的孩子。炎炎夏日,位于南依秦岭环山路的鄠邑区余下街道灵山寺村显得静谧祥和。郑多念就是这个村的村民,曾经的贫困户,如今通过自身努力已变成村里的致富能手。
就业+扶贫扶志让贫困户变成“致富能手”
“父母走得早,我也不知道干活,爱玩,啥都不想干。”郑多念告诉记者,他家里的房子破旧不堪,地里的庄稼也荒着,整天靠流浪度日,加上天生残疾,几乎没什么收入的他,成了贫困户。
郑多念的变化,从鄠邑区精准帮扶开始。
帮扶干部多次找到郑多念,不仅帮他申请了残疾人补助,把村里的公益性工作安排给他增加收入,还根据实际情况,为他在扶贫产业园谋得一份工作。“农闲时,工作队请来村里的技术能手,教我驾驶三轮车,操作机械化农具,慢慢地,我自己掌握了本事,也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那份充实和快乐,干活挣钱特别有劲儿。”
顶着烈日干农活,又热又累。经过几年的扶贫扶志,郑多念对生活的斗志被点燃:“别看我手上有残疾,但一点儿也不影响开拖拉机除草的速度。只要有活儿干,心里就踏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贫困户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体会到劳动的成就感,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在鄠邑区,还有很多像郑多念一样的贫困户,通过政府的就业帮扶掌握“渔技”,摆脱了贫困,迎来了新生活。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鄠邑区既战疫又战贫。3月26日,在石井移民搬迁社区举办脱贫攻坚“三排查三清零”百日冲刺行动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为全区未就业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
今年43岁的景区管理局西河村建档立卡户明国平,当天就收下了东山果品投来的“橄榄枝”,收获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我前年从山里搬出来,到了石井镇移民安置社区,听说有专门给咱贫困户组织的招聘会,我就早早来了,没想到工作岗位真不少。整整转了三圈,反复比较选择,觉得这个最好!”
记者了解到,今年来,鄠邑区常态化收集区内外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工作岗位,利用多种方法途径,组织企业视频招聘活动3次,共向全区贫困劳动力家庭推送102个工种4600余个工作岗位招聘信息。目前,实现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1161人,就业扶贫公益岗位在岗345人,防疫公岗在岗48人,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41人。全区10户扶贫基地及社区工厂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35人。
产业帮扶让“小葡萄”化身农户脱贫“大产业”
6月鄠邑飘异香,又是一年葡萄熟。
不久前,鄠邑区举办村集体脱贫产业发展现场观摩会。会上,中国农业银行西安分行为灵山种养殖合作社发放了30万元贷款,并当场认购了100箱葡萄。
灵山种养殖合作社还分别与凤凰商贸签订了产品助销协议,与中国邮政西安鄠邑区分公司签订了物流配送协议,新鲜上市的葡萄将搭乘邮政的快车送往全国各地。
户太八号葡萄享誉全国、闻名遐迩,依托于独特的产业优势,原产地鄠邑区在“小葡萄”上做起了扶贫“大文章”。一批批葡萄种植销售企业,通过技术指导培训、园区托管、产品收购、贫困户务工等多种方式,变分散种植为集约化产销一条龙,带动当地农户增收、产业兴旺。
近年来,鄠邑区以产业发展为抓手,结合各个村庄实际,大力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提高贫困群众经济收入,打造“活血”之源,谋求长远发展。
蒋村镇柳泉口村因地制宜探索出“龙头企业+村股份制合作社”和“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和贫困户”等发展模式,成立柳泉口村股份制合作社,打造总投资3000万元的纯天然、无公害果蔬种植、培育的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
余下街道灵山寺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利用“党支部+产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立110亩帮扶产业园,种植“含香美人娇”葡萄,既发展了集体经济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石井镇栗峪口村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大棚种植、体验农场产品直销、康养民宿等产业,打造亲子活动基地。将产业和亲子活动进行融合,构建研学旅游品牌,创新发展动能,打造长远收益……
目前,鄠邑区已先后涌现出了余下街道灵山寺村建立扶贫产业园、玉蝉街道孙家硙村发展草花大棚、胡家庄村种植优质蓝莓和新品种葡萄等产业发展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