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貴在后廚工作。攝影:鄧楚瑜
將半夜便開始熬制的高湯,趁著沸點舀入上口直徑接近30厘米的大瓷碗中,隨后依次放入新鮮的鵪鶉蛋、鮮肉片、黃豆坨、草芽片、豆芽、韭菜、芫荽、香蔥、菊花瓣、豆腐皮絲,邊放邊用筷子輕輕攪動,以確保肉熟菜香,最后放入米線和熟雞肉,就此,一碗蒙自過橋米線即可開吃。
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天源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簡稱紅河天源酒店),這一碗蒙自過橋米線曾創下日銷2800余碗的記錄。“今年受疫情影響,酒店行業不景氣,但我們也實現了高峰期日銷1000余碗的業績。”酒店行政總廚張永貴說。
這一碗讓食客大呼過癮的蒙自過橋米線“配方”,源自於張永貴之手。
從配菜員到紅白案廚師,再到后廚領班、廚師長、行政總廚,自2000年到現在,張永貴已在紅河天源酒店工作20個年頭。“不論干什麼工作,都要做到極致,否則就對不起手中的飯碗。”這位性格耿直的彝族漢子說。
為何把工作看得如此之重?打小吃過苦的張永貴有自己的看法。
張永貴今年42歲,家住紅河州元陽縣牛角寨鎮牛角寨村,有2個哥哥、1個姐姐和1個弟弟。小時候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為了讓兩個考上大學的哥哥順利完成學業,1995年,初中畢業后的張永貴輟學回家,和父母一起務農。而早在幾年前,姐姐也因同樣的原因輟學。
回家一段時間后,心有不甘的張永貴決定走出大山。說服父母后,他揣著2000多元,走進昆明的一家烹飪學校學習烹飪技術。“當時隻想著學一門手藝,這樣回來方便打工。”
學習烹飪技術雖然辛苦,但張永貴不敢懈怠半點,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為期兩年的學習中,他熟練掌握了紅白案的技術,熟悉了中國八大菜系的特點,並且在川、滇、粵菜的烹飪上取得了長足進步。
1997年,張永貴畢業后到昆明的一家餐館當廚師。2000年,他通過了紅河天源酒店的招聘考試,成為后廚的一名配菜廚工。隨后的歲月裡,他一步步成長起來,2017年成為行政總廚。
作為紅河州煙草專賣局(公司)的一個下屬單位,紅河天源酒店始終牢記作為國有企業的責任和擔當,多年來所招聘的服務人員中,大多來自於條件不好的家庭。從苦日子走過來的張永貴沒有忘本,工作之余,他經常和餐飲部的年輕員工們交心談心,教導他們花錢不要大手大腳,要時刻惦記著家裡的人。目前在紅河天源酒店,僅張永貴負責的餐飲部便有60余名員工。
穩就業,除了企業的責任和當擔,還需從業人員對待工作的敬業之心和創新舉措。為積極應對疫情影響,今年6月,張永貴和同事們在反復試驗后,研究出了過橋米線送外賣時如何最大程度保留原有風味的方法,平均一天能賣出50多套。今年下半年,憑著良好的口碑和過硬的技術,紅河天源酒店制作的過橋米線,連續3年被蒙自市過橋米線協會評為冠軍,這為酒店的穩就業增加了砝碼。
因工作原因,20年來,張永貴沒有回老家和親人們過上一個除夕夜。雖然一身好廚藝,但做飯給親人們吃的機會卻極少。幾年前,母親因病去世,這成了張永貴心裡的痛。
疫情面前,張永貴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把餐飲部的業績提上去,“一個貧困家庭能有一個人穩定就業,這個家庭就有希望。”
除了干好工作,張永貴還有一個心願:抽時間回趟元陽老家,為父親做一桌好吃的,陪著他喝幾杯酒,以彌補多年來對親人們的虧欠。(鄧楚瑜)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