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4日一代科学巨匠、“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追悼会在湖南长沙举行。
我写了一首小诗《思袁公》纪念这位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卓越贡献的伟大学者:
稻香三尺浪,孤影田垄忙。
百变人间世,一笑苦寒窗。
十载千秋业,耄耋万里疆。
神农应犹在,禾下可乘凉?
中国生物技术网公众号转载了《中国青年报》2016年的一篇文章《没想到,袁隆平根本不是学霸,相反大学成绩平平》,其中记述了西南大学建校110周年前夕晒出的该校最杰出校友袁隆平的成绩单。
在百分制评分中,袁隆平大多数科目70多分,学术表现并不突出。
不过,文中推测袁隆平大学期间,在生物遗传学方面,“米丘林学说”占统治地位,直到1962年相关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理论动摇了“米丘林学说”的基础。袁隆平在阅读了大量国外英文资料后,逐渐摆脱了高校所学理论框架的“范式陷阱”。
他反复思考、大胆质疑的学术思维模式贯穿其整个科研生涯,大学时期成绩平平反而弱化了思维方面的束缚,成为日后在杂交水稻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
可见,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思辨意识的训练和养成。而这正是英国留学最重视、最强调的,而且还专门设置了辩证思维课程——Critical Thinking。
在英国大学的课堂中,任课讲师、教授最欢迎学生提问,而且在课堂上以分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留下思考、交流、消化和准备问题的时间。
不过,与此同时,他们认为怀疑、挑战权威是有条件的,他们最反对没有根据的臆断,反对无端的别出心裁。
英国高等教育最严谨之处在于,老师强调学位是“读”出来的(You need to read a degree),这里的“读”(read)是指通过大量阅读参考书籍、论文,找到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在此基础上思考、提炼、创新,形成自己的观点。
即使在特殊的年代,袁隆平依然保持着严谨的科研作风,在缜密的论证和实践中不断创新。同时,思想活跃的袁公在生活中也保持着游泳、打排球、拉小提琴的爱好,直至耄耋之年。
英国留学提供的不是另一个考场,而是思维训练场。摆脱应试教育,不是不要成绩、学位,而是从成绩、学位对思维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完成头脑的革命。